1、形整层次。
关于形整的力学机制笔者在《松柔之本质》(见《武魂》97年12期)上已有详细论述,在此不赘。严格地讲,形整还不是内劲。但形整确是习者通过拳术练习获得内劲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何为形整?就是传统说法的“外三合”。其作用机理就是,通过调节机体骨系,瞬间形成力学上的“拱”效应,使劲力在身体内顺畅传递,不较一丝力、不留一丝力在自己的身上,将劲力全部作用在对方身上,或将对方作用在自己身上的力,顺畅地传递到自己的足底。所谓手足相通,就是此意。
那么,为什么说形整是通过拳术修为内劲的基础呢?通过上述形整作用机理的介绍可知,形整就是使劲力在体内传递顺畅自然。由于劲力传递自然,故身体不别劲,机体组织处于一种协调、自然的状态,而这一状态恰恰有利于气血协同有序的运行。而这正是引发内动,修为丹道
功夫的基础和条件。所以,孙禄堂先生一再强调通过拳术修为内劲的入门关窍是,在“恬澹虚无”的心态下,通过“式正气从”自然地由微渐著而成。
即入门阶段是通过正确的站桩、走架进行调息。而不是去寻求什么用心驭气之法或什么妄意假借之方。
需强调的是,以修为内劲为目的的形整与不以修为内劲为目的的形整,在运动形式及外在结构上并无显著区别。其区别只在于心态,所谓心法。以内劲为目的者,其心态与修为丹道功夫时一致,其特点是动中求静。即遵从《黄帝内经》中“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的原理,在形整练习中自无极而始,通过正确的站桩、走架使神气相合,产生中和之气,导致机体功能系统间的同化效用,使内部功能系统与形整的运作相协同。不以内劲为目的者,其心态有欲有为,难合丹修之道,不产生中和之气,故难以导致机体功能系统间的同化效用,不能产生内外合一的作用。即只有产生中和之气、进入丹道功夫的进阶,则机体内的各功能系统才产生同化效用。而只有功能系统间的发生同化效用,机体各功能系统才可能产生协同作用的能力。这就是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孙禄堂先生说:“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真意。”
故能内外合一,才能以内驭外,用神意行拳。产生外合于力学作用原理,内合于功能同化机制的技击修为技术。使技击、
健身、修心三者相统一,故拳能合于道。此为内家拳或曰以修为内劲为核心的拳学的独到价值,也是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能得以存在的根本。
形整阶段修为有成的表征是,
习者获得整劲。此时手足相通,瞬间一动即刻将足上之力全部传递至手或身体表面的其他部位,产生“不加力而力自彰”的效应。所谓“寸劲”、“寸拳”等亦属此例。即通过足上之力瞬间转化为整个身体的惯性力,而生成整劲。此时身体上其他肢体若有不相协调的动作反要影响这一惯性力的整体性。所以,内家
武术一向强调加强下肢力量和身体重心在运动时的结构稳定,其道理亦在于此。
2、明劲层次。
当习者通过形整的修为产生内动、胎息初成,且能由内动发动形整时,所产生的内外合一之劲,即明劲。此为内劲的初始阶段。明劲亦是整劲。明劲阶段的整劲与形整阶段的整劲其主要区别是,机体适应性水平的不同。大体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是机体同化和协同水平的提高。其二是动力来源的转化。其三是,承、发力效果的进一步统一。
形整阶段的动作协同是肢体与重心运作的协同。此时动力来源是重力场,身体的内动尚未产生、内组织尚未能参与这一动作的协同。故机体整体的协同运作程度较低,由此也限定了这一阶段整劲的威力和劲性。
明劲阶段的协同,是由内气引发内组织(内脏、气血及内膜)产生初始的功能同化,并与重心及肢体运作相协同。此时动力来源向内气转化,由属于生物场效应的内气来支配重力场作用下的重心变化。此时,由于机体的内气支配内组织参与机体的外组织(肢体)的动作协同,故明劲阶段的机体组织的协同程度要高于形整阶段。其整劲是源于内外组织的协同运作,所谓内外合一。故此整劲的威力,要大于形整阶段仅有外组织参与动作协同下所产生整劲的威力。因明劲的动力源于丹田内动,故与形整阶段的外动相比,其发力过程更加自然、迅速、隐蔽。承与打、化与发逐渐向内转化,即由内气来支配。故两者能相对趋向统一。所谓丹田腹打、沾身纵力,便是对明劲阶段的整劲效果的形象化描述。
由上可知,明劲阶段的机体的适应性水平比形整阶段要有较大提高。
明劲阶段的基本表征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技击方面,因习者此时已具有内外合一的至刚整劲,故可产生硬打硬进之能。此时内气已通小腹,从而打通任督二脉,胎息初成。但内气尚未打通奇经八脉畅及周身,故其内外合一的协同运作尚未达到循环周身的程度,所谓形式有间断,故习者周身的内外合一之劲尚未达到循环无间转运周身的境界,其机体尚不具有触之即发的本能感应的能力。故孙禄堂先生把明劲比喻为小学功夫,即拳学进阶之小成境界。
2)认知方面,此时因习者机体已有内外相通的效用。故可体悟出“诚中形外”之理。感受到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的辩证关系。深切体认到其中的内在转换关系和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从而获得对对立统一规律丰厚而深刻的切身体验和认识。
3)健身方面,在内气通达小腹后,机体的稳态水平和内组织的有序化程度都有较大提高。亦即气血的调和、经脉的疏通都有明显改善。故使习者的身体的健康状况有所提高。
4)生活习惯方面,通过内劲在体内或善或悖的信息反馈,为使习者能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创造了条件。
5)精神气质方面,由于内劲的初步形成,使习者的机体开始具有内外合一的至刚劲性。于是使习者应付环境的自信心有了切实基础。在精神气质上逐渐深沉内化。表现出一种不怒自威、不扬自彰的人格气质。
3、暗劲层次。
所谓暗劲就是将内外合一之劲隐而不发、循环转运于周身。暗劲即明劲在习者机体内隐而不发的转换机制。此时因习者的内气比明劲阶段更为充盈,达致初步冲通奇经八脉循环往复于周身,故内气可逐步随意支配形整在周身上转运,渐臻所谓形气神合一、动静不二的程度。使习者机体产生的内外合一之劲,具有触之即发的本能感应能力。从而使习者机体的适应性水平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暗劲阶段的基本表征为以下五个方面:
1)技击方面。在暗劲阶段习者于技击中已能做到劲由内换,所谓有形无迹之用。此时周身无处不
太极,所谓意到气至形随劲发,无时不然。并具有动静合一的能力和渗劲。所谓动静合一,即习者机体的内劲状态在运动时和静止时具有同一性。所谓“起无形、落无踪,不翻不钻,一寸为先。气连
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见《拳意述真》第四章)所谓渗劲即仅通过轻敷对手机体表面,即可将能量渗透到对手体内,破坏其内组织(如骨血、筋脉、内脏等)。
2)认知方面。由于本能感应能力的出现,使习者认识到拳术并非强为之法,而是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即中和之理。并通过感受中和是养育内劲的最佳状态,对中庸之道的客观性及其精微妙用得以切身体悟。通过动静合一能力的出现,使习者感悟到动静之间的相对性和同一性。这种相对性和同一性的参照物,就是机体内劲状态的不变性。藉此对《易》之奥蕴产生切身的体悟。
3)健身方面。由于此时气通奇经八脉,故百病皆消。身体轻灵、无腹大如锅之态(腹大如锅即内气勉强积于丹田而未通),身体嶙峋无有赘肉,且能不畏寒暑饥渴、徒步远涉。
4)生活习惯方面。由于习者形气神在行止坐卧中的合一, 使习者更为自觉的关注其言谈举止是否有利于对内劲的善养。由此可自觉地消除往日形成的不良之习。行为举止日臻和顺自然、皆符合内外合一的内劲之理。使日常行为举止即有益健康亦皆具技击效用。
5)精神气质方面。此时由于习者内劲的水平达至动静合一的程度,内外合一之劲能循环转运于周身,故使习者自然能体验到一种圆融畅达的精神境界,于是自信与达观、坚毅与变通、清雅与通融在习者的气质中逐渐浑融和谐一体。产生圆通谦和、外柔内刚的人格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