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
-
太极拳人体内部的精微运动
时间:2012-8-29 10:30:14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225 评论:0人们学习太极拳,总希望在学会动作、拳架之外,还能学到更多东西。太极拳也的确有太多的内容可以奉献给人们。
太极拳能“以柔克刚”。但柔怎么克刚呢?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太极拳的理论中,有许多富有哲理的文句。所以学习太极拳,我们能学到许多哲学知识。
太极拳能够使人“沉静若水”,这是个心理问题。人们喜欢用心理认知来规范自己或者别人的行为。太极拳里有许多类似“沉静若水”等涉及心理学上的指导性语言,这些语言精准地抓住了人们的细腻的心理过程。因此,学习太极拳能让人们学到许多心理学知识。太极拳与心理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太极拳轻柔缓慢,主张胸空若谷、腹内空净气腾然的运动方式,它是有氧运动,能使人体经络气血通顺,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太极拳的语言中有许多有关中医、健康的语言,因此人们通过学习太极拳,能学到许多中医知识。
太极拳有保持自身平衡同时破坏别人平衡及击打别人的方法,这种方法包含在每个动作细节中。要掌握这些方法,就必须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一掌劈下去身体内部的变化是怎样的? 应怎样出手应对?数百年来,前辈在至柔、至刚、平衡、进取等问题上,把生理学、哲学、心理学、中医学、动作学等一系列理论,糅合在一起来阐述太极拳,这些理论中有许多是古人的智慧。传统太极拳理论用物质阴阳两性的对立、统一、共存、‘互补的规律来解释太极拳,用阴阳观来阐述意、气、劲、整体观、圆的运动等概念的来源、形成和运用。现代社会,人们更习惯用现在的科学来阐释现实的存在。如何将太极拳这一古老的理论体系放在现代的科学框架之中加以表述,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
笔者试图用“人体运动机制是个二元体”的概念,来说清人体内部的精微运动,对古老的太极拳理论加以梳理。
人体是个二元体。
一元是原本先天的“爬行”格局,是先天自然形成的,体内运动有圆的运动的特征;另一元是人类进化形成的用“杠杆力”的格局,它有用线性的橇动运动来获取东西占为己有的功能,是后天新生的。如果将进化的“杠杆力”这一元剥离,即脱净拙力,将身体凸显成原本先天的“爬行”时的格局,即回归自然,我们就能在“爬行”这一元中很清晰、很从容地揭示人体圆的运动的源头和人体由内而外进行运动的根源。如此先做剥离工作,再在人体内部进行精微运动,就能更好地理解太极拳是如何在保持自身平衡的同时破坏对方平衡的以及太极拳击打对方的具体方法。
问:对方击打我,我该怎么办?答:不惧怕,不回缩,用单手给予回应。首要任务就是保持自身的平衡,同时破坏对方的平衡。
不惧怕、不回缩,我在心理上不紧张,在生理上四肢不乱动,虽然我全身外形不动,但是体内却在做着精微的准备。这体内精微的准备是什么?
在瞬间用强烈的“意志力”将自己的头作“虚领项劲”,目光内敛而炯炯有神地看着对方,既顾及身处的危险,又内视自己体内的运动。腰以下腿部三关节屈曲,使腿部有屈蓄后发的能力。因先有“虚领项劲”,又有腿部三关节屈曲,如此人体构成上下对拉之势,变成自我感觉十分清晰的“三段分区”的身体。此时,人体获得了可供自由运用的上下各一个平衡器(如爬行时的前肢和后肢),呈“两头实,中间空’’的状态。这种状态完全符合生理解剖学椎髓神经、运动神经分段分布的布局,由此人体有了如虎豹一样上扑下蹿的能力同时有了像蛇一样的屈蓄(张弓)、伸展(攻击)、旋转(油滑)的能力,最终形成身体的圆的运动方式。其实,这就是人体直立状态下的“爬行”状态。这是人体的回归自然,是人的本能,武术上称此为“浑元”状态。
从发现有人要打我到完成这一系列准备,人的外表表现出静、空、无为的姿态,而体内意志力却十分强烈,完成了体内的总动员。
用单手给予回应,这是心理上不怕的表现。我体内做好了一切准备,却只用单手给予回应,只是用了全身四分之一的能力,意在试探对方的能量大小和虚实情况。这只手不是进化铸就的用杠杆力的手,而是爬行时的前肢。这只手伸出去, “虚领顶颈”、 “力从脊发”,力量的源头在脑前耳后,与胸、腹无关,所以此手“伸中有屈”、 “柔中寓刚”、 “胸空若谷”、 “气沉丹田”。由此,人体在空净的胸、腹中储备了足够的“气”。人体由内动而外观静止的状态开始动,用单手给予回应,是胸腹之“气”润滑推动下的手臂运动。此时手臂的运动方法是肩关节旋转和肘关节伸屈。
肩关节旋转和肘关节伸屈,是由胸腹之“气”润滑和推动的,故十分自由坚定,而且同人体伸、屈肌整体作功方式(肩关节内旋,接通胸腹屈肌:肩关节外旋,接通背部伸肌)相连,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肩关节旋转和肘关节伸屈,是人体肩以上“上一个小整体”,也称“上一个平衡器”的圆的运动成就的,手臂露在最远端,是末梢部分,它能轻轻地伸出去如树梢撩人,也能同“上一个小整体,紧密连接整体贯劲后能量很大地伸出去用来击打。于是,人体有了轻能轻到极致、重能重到极致的能力,太极拳称此为“劲”。此时单手伸出仅仅是防范的预备动作。若遇飞速向我打来的拳,我则不慌不忙追踪与其相交。对方身手既出,已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我当在其未达目的之前(这种功夫是越静越眼快手快),用“沉静若水”、 “由内而外”的单手臂与来力相接,接到力后不间断地用一个变手,手臂根部也就是肩关节内旋,肘关节随肩关节内旋,随势屈曲,带动胸、腹、腿内侧全身屈肌整体作功产生巨大能量,或者用单手臂肩关节外旋接通背部、腿部伸肌,全身顺势用丹田之气、整体用伸肌直接攻击对方,势如推山。
手臂的这种功能,太极拳用一个“掤”字来表达。单手臂“掤”出,1 能黏贴对方,使其不得松脱,太极拳谓之“不丢不顶”和‘‘黏连沾随”:2 此时我手臂屈肌、胸腹屈肌、腿部屈肌整体屈蓄,呈圆球状,上、中、下只要有人用力作用于我如圆球的任何一点,我均可用圆球滚动来破坏其平衡,单手伸出,用单手臂肩关节旋转、肘关节伸屈,加上全身屈肌整体伸屈、旋转,对方之力一定落空,我却能保持平衡,从而造就“我顺人背’’的态势,因而威势十足。
问:轮到我击打对方时。我该怎么办?
答:我击打别人时,不是伸手想打就打,而是同准备受击打时一样,体内也要有精微的准备,将人体调整到伸、屈肌整体作功的状态。伸屈肌整体作功,非将人体凸显成“爬行”时的格局不能实现。
“爬行”时的肌肉运动方式,是以颉颃原理进行伸、屈肌整体作功的。当人体凸显成原本先天的“爬行”格局时,一定是虚领项劲超乎寻常手臂成了爬行时的前肢,整条手臂的拙力就此消失,手臂高抬或者下落完全由全身伸、屈肌主宰,且此时胸、腹空净。当整体屈肌猛然问收缩,借胸、腹由空变实,即所谓用“气”的润滑和推动下,手臂下落的速度一定很快。
我们可以自己试验一下。双臂前伸,一臂高,一臂低,高的手轻柔握拳,低的手轻柔张开,高举的拳用胸腹屈肌的整体力而不是用手臂力用心自由下落(内含用屈肌的加速度),击中低的掌心,感受产生的冲击感和疼痛感;同样双臂前伸,一臂高一臂低,高的手握紧拳头,低的手用力张开手掌,高举的拳有目的地打下去(此时一定是用手臂的拙力),击中低的掌心,感受产生的冲击感和疼痛感。(或者可以用尺骨对尺骨对击,这样的效果更明显。)把两种感觉和疼痛感进行比较会发现,被用心的自由下落的拳击打有沉重感,如铁锤击打,深到皮肉之内,使人无法抗拒,难以应对;而被握紧拳头的击打有表皮的散发感,虽然也疼痛,但能忍受,而且容易应对。2009年第5期《少林与太秘上刊登的陈雄先生的《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的开头写道:“网上有段记载,杨露禅在北京教拳告老还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师便下轿对他说: “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 ‘圈内打入,圈外推人’便是。”
笔者认为,所谓“圈”是指胯,指骨盆。这是全身伸、屈肌整体发力汇集的地方。 “圈内打人”,是指屈肌整体发力,身体状态如擂鼓,力量汇集到骨盆之内,即“圈内”; “圈外推人”,是指伸肌整体发力,身体状态如推山,力量溢出骨盆之外,即“圈外”。
问:与对方脱开时,我该怎么办?
答:与人脱开,我身体必须重归中定。“中定”就是人体在直立情形下凸显的“爬行”时的格局,并使之不散。
人体凸显的先天的“爬行”格局,是天地未开时的状态,要静就极其稳定,要动则非常灵敏,静能如冰,动能若火,对心理素质的要求是极高的。太极拳体内的精微运动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很容易实现动静有致、冰火同存,使人的心理诉求与生理运动合而为一、高度统一。
人们学习太极拳,总希望在学会动作、拳架之外,还能学到更多东西。太极拳也的确有太多的内容可以奉献给人们。太极拳能“以柔克刚”。但柔怎么克刚呢?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太极拳的理论中,有许多富有哲理的文句。所以学习太极拳,我们能学到许多哲学知识。
太极拳能够使人“沉静若水”,这是个心理问题。人们喜欢用心理认知来规范自己或者别人的行为。太极拳里有许多类似“沉静若水”等涉及心理学上的指导性语言,这些语言精准地抓住了人们的细腻的心理过程。因此,学习太极拳能让人们学到许多心理学知识。太极拳与心理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太极拳轻柔缓慢,主张胸空若谷、腹内空净气腾然的运动方式,它是有氧运动,能使人体经络气血通顺,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太极拳的语言中有许多有关中医、健康的语言,因此人们通过学习太极拳,能学到许多中医知识。
太极拳有保持自身平衡同时破坏别人平衡及击打别人的方法,这种方法包含在每个动作细节中。要掌握这些方法,就必须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一掌劈下去身体内部的变化是怎样的? 应怎样出手应对?数百年来,前辈在至柔、至刚、平衡、进取等问题上,把生理学、哲学、心理学、中医学、动作学等一系列理论,糅合在一起来阐述太极拳,这些理论中有许多是古人的智慧。传统太极拳理论用物质阴阳两性的对立、统一、共存、‘互补的规律来解释太极拳,用阴阳观来阐述意、气、劲、整体观、圆的运动等概念的来源、形成和运用。现代社会,人们更习惯用现在的科学来阐释现实的存在。如何将太极拳这一古老的理论体系放在现代的科学框架之中加以表述,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
笔者试图用“人体运动机制是个二元体”的概念,来说清人体内部的精微运动,对古老的太极拳理论加以梳理。
人体是个二元体。
一元是原本先天的“爬行”格局,是先天自然形成的,体内运动有圆的运动的特征;另一元是人类进化形成的用“杠杆力”的格局,它有用线性的橇动运动来获取东西占为己有的功能,是后天新生的。如果将进化的“杠杆力”这一元剥离,即脱净拙力,将身体凸显成原本先天的“爬行”时的格局,即回归自然,我们就能在“爬行”这一元中很清晰、很从容地揭示人体圆的运动的源头和人体由内而外进行运动的根源。如此先做剥离工作,再在人体内部进行精微运动,就能更好地理解太极拳是如何在保持自身平衡的同时破坏对方平衡的以及太极拳击打对方的具体方法。
问:对方击打我,我该怎么办?答:不惧怕,不回缩,用单手给予回应。首要任务就是保持自身的平衡,同时破坏对方的平衡。
不惧怕、不回缩,我在心理上不紧张,在生理上四肢不乱动,虽然我全身外形不动,但是体内却在做着精微的准备。这体内精微的准备是什么?
在瞬间用强烈的“意志力”将自己的头作“虚领项劲”,目光内敛而炯炯有神地看着对方,既顾及身处的危险,又内视自己体内的运动。腰以下腿部三关节屈曲,使腿部有屈蓄后发的能力。因先有“虚领项劲”,又有腿部三关节屈曲,如此人体构成上下对拉之势,变成自我感觉十分清晰的“三段分区”的身体。此时,人体获得了可供自由运用的上下各一个平衡器(如爬行时的前肢和后肢),呈“两头实,中间空’’的状态。这种状态完全符合生理解剖学椎髓神经、运动神经分段分布的布局,由此人体有了如虎豹一样上扑下蹿的能力同时有了像蛇一样的屈蓄(张弓)、伸展(攻击)、旋转(油滑)的能力,最终形成身体的圆的运动方式。其实,这就是人体直立状态下的“爬行”状态。这是人体的回归自然,是人的本能,武术上称此为“浑元”状态。
从发现有人要打我到完成这一系列准备,人的外表表现出静、空、无为的姿态,而体内意志力却十分强烈,完成了体内的总动员。
用单手给予回应,这是心理上不怕的表现。我体内做好了一切准备,却只用单手给予回应,只是用了全身四分之一的能力,意在试探对方的能量大小和虚实情况。这只手不是进化铸就的用杠杆力的手,而是爬行时的前肢。这只手伸出去, “虚领顶颈”、 “力从脊发”,力量的源头在脑前耳后,与胸、腹无关,所以此手“伸中有屈”、 “柔中寓刚”、 “胸空若谷”、 “气沉丹田”。由此,人体在空净的胸、腹中储备了足够的“气”。人体由内动而外观静止的状态开始动,用单手给予回应,是胸腹之“气”润滑推动下的手臂运动。此时手臂的运动方法是肩关节旋转和肘关节伸屈。
肩关节旋转和肘关节伸屈,是由胸腹之“气”润滑和推动的,故十分自由坚定,而且同人体伸、屈肌整体作功方式(肩关节内旋,接通胸腹屈肌:肩关节外旋,接通背部伸肌)相连,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肩关节旋转和肘关节伸屈,是人体肩以上“上一个小整体”,也称“上一个平衡器”的圆的运动成就的,手臂露在最远端,是末梢部分,它能轻轻地伸出去如树梢撩人,也能同“上一个小整体,紧密连接整体贯劲后能量很大地伸出去用来击打。于是,人体有了轻能轻到极致、重能重到极致的能力,太极拳称此为“劲”。此时单手伸出仅仅是防范的预备动作。若遇飞速向我打来的拳,我则不慌不忙追踪与其相交。对方身手既出,已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我当在其未达目的之前(这种功夫是越静越眼快手快),用“沉静若水”、 “由内而外”的单手臂与来力相接,接到力后不间断地用一个变手,手臂根部也就是肩关节内旋,肘关节随肩关节内旋,随势屈曲,带动胸、腹、腿内侧全身屈肌整体作功产生巨大能量,或者用单手臂肩关节外旋接通背部、腿部伸肌,全身顺势用丹田之气、整体用伸肌直接攻击对方,势如推山。
手臂的这种功能,太极拳用一个“掤”字来表达。单手臂“掤”出,1 能黏贴对方,使其不得松脱,太极拳谓之“不丢不顶”和‘‘黏连沾随”:2 此时我手臂屈肌、胸腹屈肌、腿部屈肌整体屈蓄,呈圆球状,上、中、下只要有人用力作用于我如圆球的任何一点,我均可用圆球滚动来破坏其平衡,单手伸出,用单手臂肩关节旋转、肘关节伸屈,加上全身屈肌整体伸屈、旋转,对方之力一定落空,我却能保持平衡,从而造就“我顺人背’’的态势,因而威势十足。
问:轮到我击打对方时。我该怎么办?
答:我击打别人时,不是伸手想打就打,而是同准备受击打时一样,体内也要有精微的准备,将人体调整到伸、屈肌整体作功的状态。伸屈肌整体作功,非将人体凸显成“爬行”时的格局不能实现。
“爬行”时的肌肉运动方式,是以颉颃原理进行伸、屈肌整体作功的。当人体凸显成原本先天的“爬行”格局时,一定是虚领项劲超乎寻常手臂成了爬行时的前肢,整条手臂的拙力就此消失,手臂高抬或者下落完全由全身伸、屈肌主宰,且此时胸、腹空净。当整体屈肌猛然问收缩,借胸、腹由空变实,即所谓用“气”的润滑和推动下,手臂下落的速度一定很快。
我们可以自己试验一下。双臂前伸,一臂高,一臂低,高的手轻柔握拳,低的手轻柔张开,高举的拳用胸腹屈肌的整体力而不是用手臂力用心自由下落(内含用屈肌的加速度),击中低的掌心,感受产生的冲击感和疼痛感;同样双臂前伸,一臂高一臂低,高的手握紧拳头,低的手用力张开手掌,高举的拳有目的地打下去(此时一定是用手臂的拙力),击中低的掌心,感受产生的冲击感和疼痛感。(或者可以用尺骨对尺骨对击,这样的效果更明显。)把两种感觉和疼痛感进行比较会发现,被用心的自由下落的拳击打有沉重感,如铁锤击打,深到皮肉之内,使人无法抗拒,难以应对;而被握紧拳头的击打有表皮的散发感,虽然也疼痛,但能忍受,而且容易应对。2009年第5期《少林与太秘上刊登的陈雄先生的《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的开头写道:“网上有段记载,杨露禅在北京教拳告老还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师便下轿对他说: “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 ‘圈内打入,圈外推人’便是。”
笔者认为,所谓“圈”是指胯,指骨盆。这是全身伸、屈肌整体发力汇集的地方。 “圈内打人”,是指屈肌整体发力,身体状态如擂鼓,力量汇集到骨盆之内,即“圈内”; “圈外推人”,是指伸肌整体发力,身体状态如推山,力量溢出骨盆之外,即“圈外”。
问:与对方脱开时,我该怎么办?
答:与人脱开,我身体必须重归中定。“中定”就是人体在直立情形下凸显的“爬行”时的格局,并使之不散。
人体凸显的先天的“爬行”格局,是天地未开时的状态,要静就极其稳定,要动则非常灵敏,静能如冰,动能若火,对心理素质的要求是极高的。太极拳体内的精微运动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很容易实现动静有致、冰火同存,使人的心理诉求与生理运动合而为一、高度统一。
- 相关文章
-
-
12-17安徽省望江县举办2014年太极拳剑大赛
-
12-16上海赵堡太极举行活步推手友谊赛
-
12-16上海魂源太极应邀教授交通大学太极课程
-
12-16山西省寒冬掀起太极健身热潮
-
12-16河南省安阳市举办太极拳文化发展研讨会
-
12-16中国上海龙身蛇形太极拳总部荣获「特殊贡献奖」
-
12-13上海魂源太极拳走进国际大企业
-
12-1325岁法国姑娘来株洲拜师学太极46岁教练向她求爱成功
-
12-11“非遗”陈氏太极拳和福建古琴在福州“琴拳对话”
-
12-11“信诚杯”太极拳交流展示赛在江苏省溧阳市举行
-
- 本类更新
-
-
12-8浅谈太极拳的“高度统一”-蒋学富
-
12-8太极“一体”论——张升
-
12-8太极拳不能丢掉的几大原则-邹柱石
-
12-8太极拳“松在眉宇之间”-张绍义
-
11-23浅谈太极拳弓步练习中的五个误区-张远芳
-
11-23试论杨澄甫式太极魂-王书平
-
11-23“沉”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刘月兰
-
11-23太极拳中“折叠”释义及其价值-张杰 刘淑君
-
11-23论内功、内劲、内力的辩证统一 (钱金瑞 徐金玉)
-
11-23练武氏太极感悟-马高峰
-
- 本类推荐
-
-
4-15太极拳24式
-
3-15亲身体验太极拳实战
-
3-15太极拳能实战吗?
-
3-15陈式太极拳实战
-
3-15太极拳实战技击
-
3-15张绍堂谈太极拳实战能力
-
3-15太极拳实战技法浅解-严昭法
-
3-15太极拳实战教程资料简介
-
3-15关于太极拳实战
-
9-8论太极拳的劲点
-
- 本类排行
-
-
8-2542式太极拳拳谱及拳谱详解
-
9-6太极拳前辈的一个不传之秘-“空肩”
-
9-19太极松腰最简单的方法
-
9-8练功法则“三练三不练”
-
5-14站桩-讲点连师父都不一定会随便传的东西
-
9-12花钱不一定买着的太极实话
-
3-15太极拳的由来
-
9-8太极拳修练原理精讲
-
9-8太极拳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经验
-
7-18内家十二象太极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