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八桩(以下简称“八桩”),是古代拳家以秘授形式留传下来的一套
气功站桩法。笔者系于三十年代在四明山童崇武(1840~1938)老师处学得的。童氏幼时曾从学于宁波著名
武术家兼伤科专家王瑞伯(1796~1850),也以行医为业,并精通内、外家拳法。童氏青壮年时代曾借行医之便寻师访友,足迹遍及南北;晚年方始隐退原籍。笔者从学童氏时,他已九十多岁了。或许由于拳家秘授的陋习,以致八桩鲜为人知。但八桩的内容并不复杂,其桩法古朴简练,说理精 辟淳实。其基本原理是以阴阳、五行、六合、八阵立说的,故理论部分的内容相当丰富多采。原来每桩各有四言歌诀十六句一首,各为六十四个字。只因相隔年代久远,原有歌诀均已亡佚。现存的九首歌诀是笔者早年所补撰的,难以尽抒其精义,本文也唯有略述而已。
一、八桩的命名
八桩是以“八阵图”的八阵分别立名的。《太白阴经》说:“黄帝设八阵之形,天阵居乾,为天门;地阵居坤,为地门;风阵居巽,为风门;云阵居艮,为云门;飞龙居震,为飞龙门;武翼居兑,为武翼门;鸟翔居离,为鸟翔门;蛇盘居坎,为蛇盘门。天、地、风、云为四正门,龙、虎、鸟、蛇为四奇门。乾、坤、艮、巽为合门,坎、离、震、兑为开门。”《兵略篡闻》说:“黄帝按井田作八阵法,以破蚩尤。古之名将,知此法者,惟姜太公、孙武子、韩信、诸葛孔明、 李靖诸人而已。其名之曰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阵者,则孔明也”。 说明上述八阵之名始于蜀汉诸葛亮。拳家常说:“拳、兵同源。”因此,八桩也借用八阵之名。
内家八桩,又名“浑元八桩”。因为它不仅在外形上要求姿势圆满浑厚,而且强调内气流行周身能圆转自如,取其“浑然任气行,形圆劲自增”之义,故有此别名。八桩的顺序与八阵相同,即按天、地、风、云、龙、虎、鸟、蛇排列。但虽名八桩,而实有九式。即在练习八桩的首尾,各加练阴阳未分或动静既合的“无极桩”一式。实际上这一桩式相当于当今拳术套路中的起势与收势,其目的在于使练习气功站桩的前后有一个过渡性桩式。这样就不至于因突然进入正式行动,而会出现精神上一时仍难于集中的现象;也不致于草草收功,而影响锻炼效果。
至于“内家”一词,古籍中阐释不一。但在拳法劲路上,“内家主柔,外家主刚”,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古今拳家虽是以专练内家或外家一系之拳为多见,但也不乏有兼通二家者,如《清稗类钞•技勇篇》说:“雍、乾(1723~1795)时,武勇之士最著者为江宁甘凤池,具绝大神力,于拳法,通内、外二家秘奥”。 据传清代末叶上海精武体育会前身——精武体操学校的创始人之一霍元甲所习的迷踪艺,其劲路刚柔也正介于内、外二家之间。而近世王子平、郑怀贤等老师,也是兼通内、外二家拳术的。由此可见,内家八桩对于武术爱好者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八桩是一套静功站桩,这一点与动静相兼的
峨眉十二庄是迥然不同的。峨眉十二庄的内客为:天地庄、之字庄、心字庄、龙鹤庄、游龙庄、鹤翔庄、风字庄、拿云庄、旋风庄、大宇庄、小字庄和幽明庄。单从以上名目中“天、地、风、云、龙、鹤”等字样,不难看出,“十二庄”原来也是一套脱胎于以八阵图立说的桩法,并由此衍化发展而来的。若以桩式外形考察分析,则八桩与古老的西汉帛画导引图,近古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易筋经,以及近世的
意拳站桩,都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二、八桩图诀
无极桩:属阴阳相合、动静未分之桩。其攻守之意存于一心,而未表露于形。劲主柔,形为合,架式为高桩。此式又名“养气桩”,因适用于养气延年而得名。其外形与西汉导引图“引啧”一式基本相同。
〔歌诀〕阴阳相合,精聚神凝;
平心和气,吐浊纳清。
〔方法〕站定,作为起势,深吐深吸四度,作为收势,纯任自然地呼吸片刻。
(一)天门桩:属阳桩合式,性主攻,劲主刚,形主合,架式为高桩。此式一名“双仰桩”,又名“金蟾桩”,与西汉导引图“蟾息”一式略同。
〔歌诀〕双手仰天神爽朗,周身松沉意注掌。
丹田气向四梢运,两手起时石难挡。
〔方法〕如图站定,两手仰掌,手心微侧,使之遥遥相合,仿佛气息相通。吸气时足趾微微抓地,意注足心、呼气时意注掌心。就象有内气自掌心透出一样,并有“五心相印”的要求。即以我
心意,控制两手心与两足心,以利于随时调动手足,并使其内气相互呼应。
(二)地门桩:属阴桩合式,性主守,劲主柔,形主合,架式为高桩。此式又名“三盘桩”,以两腿圆撑,合而为一盘,称为“地盘”;以两手心含空,各成一盘,称为“日、月天盘”。故名“三盘桩”。与西汉导引图“龙息”、易筋经“三盘落地势”都有渊源关系;但易筋经的“三盘落地势”早已代静为动,由静动演变发展为动功了。
〔歌诀〕两掌似按地,吸足而后闭;
气满即须吐,莫忘自然义。
〔方法〕如图站定,两手俯掌,掌心含虚而稍微相对,使劳宫(掌心穴位)之气遥相感应。气吸足后闭气,掌心用意略使暗劲,仿佛不使内气从掌心逸出;至气满微闷时,方始以鼻呼气,同时想象内气从掌心缓缓吐出。凡属主守之阴桩,其劲路都是柔多于刚的。因此,采用闭气法使暗劲时,也只是微微着力,似松非松地按住假想中敌方的肢体,以限制其活动能力;而当我掌心吐气时,意即进而使对方进攻之力转向地面而落空。此式为练气专式,在技击上与擒拿法有关。
(三)风门拄:属阳桩合式,性主攻,劲主刚,形主合,架式为半桩。此式又名“双推桩”,是因形得名的,伹据说与“岳氏双推手”有关。
〔歌诀〕性剧如风烈,卷地向上起。
意注锐骨端,劲大似霹雳。
〔方法〕两手向前并行推出,两掌相距一尺许,掌心朝外而微微相合。中度屈肘,劲似发而未全放。随呼吸张弛,两掌微微用意使暗劲,吸弛呼张,但不可外露于形。意识贯注于尺骨之锐骨(俗称“尺骨小头”),把此处看作棍棒之顶 端,意若用棍斜形地向前上方捅出,以收“立木顶千斤”之效。其目的在于变小力为大力。所以,才有“劲大似霹雳”之句。八桩使暗劲,纯是一种用意法,而不是拼命用力,这一点切莫误会。须知意、气、劲三者相合,在意则顺,在气则滞,在力则遏。换句话说,用意的目的在于得心应手地形成条件反射,这样练习日久,既得柔,又得刚,能柔能刚,虚实皆备。相反地若一意用力,则日久只得拙劲蛮力,虽力大足以开石,然仍难得刚柔瞬息万变的拳技之巧,终非内家拳学的真义啊!
(四)云门桩:属阴桩合式,性主守,劲主柔,形主合,架式为半桩。此式一名“抱云桩”,又名“浑元桩”.(狭义的),是古今拳家最常练的养气桩式。它与易筋经“韦驮献杵第一势”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并早已被“气功疗法”所吸取,成为近世用于
养生保健最流行的气功桩式了。
〔歌诀〕两手抱云,柔极而刚。
守我内门,无敌能伤。
〔方法〕两手环臂合抱于胸前,掌心与乳心遥遥相对,中间约相隔一横拳半。两腕塌沉,仿佛使两掌心之气息遥相感应。两肘部略低于腕部,并用意里裹如负有防护心窝、胃脘和胁、腋的职责。同时,屈膝半蹲,全身松沉,象一座稳重的高山任凭云雾缠绕而屹立不动;两手轻柔,犹如怀抱着一片彩霞。用意处静,渐至“心手两忘”的境界。其身躯和两臂的位置是:以本人头顶百会穴至裆下会阴穴一线为“圆心”,而置两手与前臂于圆周线上,取其两膊近身,既可上护头面,中护心、脘、胁、腋与侧腰,又可下护小腹、裆部和膝部等要害部位。因之,两手与胸部中间的空隙是呈半月形的,而不是呈正圆形的。用意采用“以无所守为守”的方法,即浑然任气在遍体流行,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这样意识不专守于一处,则全身反应灵通,变化随意。此也属练习技击柔化之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