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濡ょ姷鍎戦幏锟�4闂佸搫鐗為幏锟�20闂佸搫鍠涢幏锟� 闂佸搫瀚崰鎰耿閿熺姴绫嶉柨鐕傛嫹
    • 闁荤姷鍎ょ缓鍧楀焵椤掆偓妤犲憡鎱ㄩ悽绋跨闁靛ǹ鍔岃灐闂侀潧妫楃换妤冩崲閺囥垹瀚夐柨鐕傛嫹13婵犮垼顔愰幏锟�
  •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太极拳

恩师陈小旺的太极观-李文奎

时间:2014-6-8 14:40:52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79  评论:0
本文谨从以下几方面,对恩师陈小旺的太极观进行粗浅的探索,以期能对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有所启迪:

一、阴阳互动,寻求平衡

恩师论太极,从人生到社会,从生活到拳法,事事皆存太极阴阳之理,处处不离阴阳平衡之法。而谈及太极拳,则言简意赅,循循善诱:太极拳,取太极阴阳理论之精华,融合传统文化与搏击技法而成拳,正如武汝清在《太极拳论》中所说:“夫拳名太极者,阴阳、虚实也”。太极拳法中的“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等等技击思想,无不浸透着礼让为先,顺势而为的哲学原理,昭示着阴阳、攻防之间的依存转换关系,而“中正安舒”、“立如枰准,活似车轮”、“静如山岳、动如江河”的立身理念,是保持自身阴阳不偏、保护自我、克敌制胜的坚实基础。

在太极拳训练中,如何才能让自己始终保持阴阳平衡呢?四个方面极为重要:其一:桩功筑基,脚下生根。太极桩功看似无奇,实则妙用无穷。通过长期、规范的太极桩功训练,不仅可以调养精气,增强体质,更有增强功力、脚下生根之效;其二、虚实转换,顺势而为。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进退有度,攻防有章,顺势而动,妙以胜之;其三、胆壮气足,稳定心神。胆壮则神勇,气足则力猛,神定则心稳,心稳则法妙;其四、不软不僵,柔中寓刚。软则无力,无力则难以战胜强敌,僵则笨拙,笨拙则难以随势转化。

陈鑫曰:“阴阳无始又无终,来往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参透,圆转随意运鸿蒙”。习练者须用心感悟、长期揣摩方得正本之法,继而达阴阳平衡、妙法无形之境界。

二、五个层次,循序渐进

为了阐明太极拳的不同水平层次,恩师曾画图表加以解说:太极拳的水平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我们把这五个层次画成一个一阴九阳在最低层,五阴五阳在最高层的大三角形图表,下边两个层次的外边线画作虚线,上边三层的外边线画作实线,再从三角形的顶点往下画一条垂直的中线。恩师进一步讲解:

第一层叫一阴九阳根头棍。刚开始练拳的时候,动作一份阴,九分阳,阴阳比例不平衡,是“根头棍”,所谓根头棍,就是上重下轻,重心不稳,容易摔倒;

练到第二层,二阴八阳是散手。二分阴,八分阳,这时比较好一点,不那么容易摔倒了,但是两个人对练,谁也不能把对方发出去,几乎是乱打;

到了第三层,三阴七阳犹觉硬。这个阶段,大圈就画出来了,这时的动作仍然有些生硬,但是运动规律已经初步形成了,只是内气的流量非常薄弱,对方进攻的时候,还不能运化自如,往往是带些生硬地把对方打出去;

进入了第四层,四阴六阳类好手。这时就由大圈进到中圈,接近好手了,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进入第五层,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是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这一阶段阴阳不偏,随时保持阴阳平衡,身挨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学练太极拳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直线上升,都是巡回曲折的,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的上升。

这个图表还有几方面的含义:

其一、这条垂直的中线代表标准,三角形的两条边线代表可以允许的误差幅度,下边层次宽度大,上边层次宽度小,这表示处在不同层次的习练者所出现的误差是有差别的,越往下误差就会越大,这是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越往上误差就会越小。

其二、作为处在下边两个层次的习练者,由于基础差,对拳法规范的理解与掌握会出现较大的偏差,这种偏差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去感悟、去修正,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自觉地去严格规范自己,很容易由于偏差过大,而逐步偏离了大的方向,脱离了规矩,最终导致南辕北辙,徒劳无功。

其三、进入第三层后,说明太极拳的基础已经比较牢固,对拳理拳法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可以在规矩范围内进行个性化发展,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拳理、拳法的指引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能自由化的发挥,善于完善与创新,才能获得更大发展。

其四、一个人不论武功再好,也不会没有误差,没有误差只是练拳者的一种追求,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所以,进入第五层后,只能无限接近三角形的顶点位置,没有人可以真正达到顶点,真可谓艺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三、周身一家,形成体系

太极拳是一个集养生、保健、娱乐、强身、技击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优秀武术拳种,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对太极拳的学习与认识尚存在一些偏差,影响了太极拳水平的提高,而不懂理法,虽经多年演练,难有理想效果。太极拳,首先是一种武术运动项目,而武术的精髓就是技击。既然太极拳的核心是一种技击技术,那么围绕这个核心所形成的运动形态以及运动规范都要服务、服从于技击这一核心。有志于弘扬太极拳文化者,应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认真钻研,用心感悟,使自己周身上下成为一家,让身体形成以丹田为中心、上下协调、节节贯穿的运动体系,使之无懈怠之处,无偏颇之处,无僵拙之处,运化灵便,刚柔相济,急缓有度,收发自如,从而达到静如山岳,动如江河,柔若无骨,刚若雷霆的神妙境界。而要形成以丹田为中心,周身一家的运动体系,其腰腿是关键,正如武禹襄在《十三总势说略》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四、尊崇名家,更需自明

人之身躯,各有不同,人之所悟,各具千秋。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能够根据这种差异去寻求相应的学习、训练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经历代太极拳家探索积累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和训练方式,为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但一般性的指导原则与理论体系,并非标准模具,任何人都可以拿来即套即成。欲真正理解和掌握它,必须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处理两者的关系上,要确定何为先、何为主、何为从。太极拳肢体的运动是有意念主导的,肢体的运动形态是有个性差异的,太极拳所有的运动法则,都是为激发身体中的潜在能暈,发挥最大技击效能服务的,这就必须符合自身的个性特点,不能去死板硬套所谓的标准。检验动作是否符合标准的依据,不是“像不像某个人特定的运动姿态和风格”,而是既要符合太极拳的拳理与拳法,又要符合习练者自己的身体特点。不少人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盲目崇拜名师、大师,认为对动作外形模仿得越像,就是学得越好,不考虑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大师的论述与见解,就是定律,就是绝对标准,自己只能照着亦步亦趋,生怕出现偏差。其结果是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扼杀了自己的灵性和创造性,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五、万法归一,把握精要

为了让弟子把握太极拳精要,少走弯路,恩师叮嘱道:“练习太极拳,首先要从它的要点入手,所谓万法归一。太极拳的拳法千变万化,但其运动规律只有一个,就是围绕丹田的运动,丹田就是这个运动规律的核心。丹田核心的形成,要靠全身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核心形成后,又反过来引领带动全身”。“我们练拳,最重要的不是熟悉套路,而是要把运动规律建立在身上,有人担心我们的武术事业会每况愈下,一个师父留一手绝技,越穿越少,这种悲观的想法,是没有根据的,一手绝招,甚至一个套路的失传,不是真正地失传,只要练功的方法,练功的火候,建立运动规律的方法不失传,就不会真的失传。如果套路都在,拳、枪、刀、剑什么套路都会,可是内在的运动规律没有了,那是真的失传了”。

标签:恩师 陈小 太极 李文 
上一篇:初学太极拳者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下一篇:太极拳的“抖纱巾”效应-许亚文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