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研读顾留馨老师有关缠丝劲论文达200多天启发甚多。今天凭借顾老师的“灵猴精神”,谈谈推手和拳架走劲,敬望拳友指教。缠丝劲和抽丝劲。就整体上说是推手和练套路走架中的开合之劲;是左顾右盼之中的阴阳走劲;是平旋竖旋中的开三合四旋五承接走化中的共性之劲。老祖宗造拳、造字是从整体利弊考虑的,有左必有右、有上必有下,练拳不能有卡劲,有断劲,要心合意,意合气,气合神,神携力,力走劲,劲随意,意促气,气凝神,神发力,力粘引,引即进,进即打,打即化,往返一周、走化如一。它没有离开缠丝劲与抽丝劲。两劲是阴阳之劲,不是分开细论,更不能分开单一而论。就像我们的左右腿一样缺一不可,分开会失去平衡。学术探讨有益发展,实践更有利于普及。
我练的拳种较杂,就太乙金刚拳而言发祥地是“水浒”还是“
武当”并不重要,它的走架意念和行
气功法劲路,确立天地人和,乾坤艮巽、坎离震兑之意;“开三合四旋五”之劲。
自己练拳体验之一:拳要有五步十三势的精气神,
太极拳中的螺旋劲就是我太乙金刚拳中的开三合四旋五阴阳承接走化之劲,缠丝,抽丝是一个劲路,只是实践理解体验不同罢了。
体验之二:任何拳术的劲路都是绕旋运转,顺逆默行之意念特征。如某些
武术套路中的冲拳,就有摆、抅、阴阳招势之别,人们看的是形,而不是拳经要求的拳打一口气的意念劲路,出招之时具体运用旋劲或是顺劲?是里旋劲还是外旋劲?一看拳理的要求,二看实践中的应变之须,但刚柔、快慢、动静、尚力、尚巧是拳术中的共求,有共求就共性,既然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各式
太极拳之中,顾老师的“三性”论是用哲学的观点论证矛盾统一观的,即拳术(拳械招势技术)演变规律和发展逻辑。先师贾龙恩告诫我说学、用脑去学,用心去练方得正果。由此得出,论述结合实际易解,通过实践可以从中体会到缠绕或旋抽的劲路特点,实践出真知,真知才算真理,逆顺运动的规律是阴阳缠绕劲的基础。太极拳和
健身气功中的求圆不是单纯求圆而是拳势走劲中开合伸缩形成的螺旋圆和意念运气周天圆。拿孙式太极拳举例,遇顶必旋,遇引必跟,遇封必开,遇进必合,故有人称孙式太极拳为跟步太极,开合式太极拳。孙绿堂老师把形意母拳中的三角丁步和
八卦掌中的旋腰展臂招势融贯到郝和拳路中、形成了孙式太极拳。在推手中触之则旋、粘化恰到好处,先引后进,半引半进,即引即进。离开缠丝劲就难运用好开合伸缩、开三合四旋五之意念,想再上一层楼就等于楼梯缺了二格,由此可知缠丝劲在太极拳走架和推手中的重要性。
体验之三:缠丝劲是螺旋式的弧形缠绕,即开三合四旋五运动之中形成的处处是曲线,时时可转化成舒畅引发之劲,无根胜有根,充分体现了两仪的阴阳之意,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依藏太乙——我太乙红门的“S”字是两仪图阴阳鱼之间虚线。所以开三合四旋五是曲线运动、运动中的中心重点。缠丝劲练出的轻灵沉圆与我太乙金刚拳讲究的出手重、柔而棉是一回事?承接引化金丝手,引发旋打指裆捶,都体现了缠丝抽丝是阴阳之劲,不能从抽和缠的字眼上去找不同点,应该从拳势走劲和运用中体会“成败”。总之,离开螺旋力也就不存在缠丝劲或抽丝劲,离开缠和抽阴阳之劲,怎样体现和解释开三合四旋五之曲线运动中的手法、步法、腰法之走劲和运气之法?!正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总有能者在前边。学术之深胜东海,一生所学盼海滩。学艺做人心摆正,嘴硬非是武艺精。愿君相聚精武会,演武论武在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