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了一篇小文章,让史老师感到吃惊了,心有不忍,还望海涵!我只是一个普通
武术爱好者,还算不上[武林人士],史老师抬举了!
太极拳法之所以被命名为
太极拳,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必须符合太极的属性,否则就不应该称之为太极拳!
你的观点很不错“中国的太极拳,是因为在整个拳种中,自始至终,处处融入和贯穿了太极的学说,理念,哲理。所以,把这个拳种命名为太极拳。”
但是你又说“不要忘记,它是实实在在的武术拳种,是拳!不是太极理念,不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似乎有点自相矛盾。
我到认为太极拳是用动作诠释的东方哲学,是中华武术同中华文化有效结合的典范。
“太极拳进入奥运会,对于每一个中国的武林人士意味着毕生渴望的神圣使命!”我作为一个武术爱好者觉得你们【武林人士】太没有使命感了。
一个真正的武林人士应该借助太极拳,细致入微地诠释东方哲学,让更多的人因此而破迷开悟为使命才是正道。
我记住了你的提醒,“太极推手是体育比赛项目,不是拳,更不是中国的太极拳。作为一个体育比赛项目,它有自己独特的规则和要求,已经与太极拳毫不相干了。”但是,不知道作为推手的祖师爷的你,自己是如何理解你这句话的!
我认为太极拳练习,在初级阶段只是利用一些其他的方法将自己不断完善。利用其他的方法,这里说的是,对身体正常活动功能完善,有帮助的方法。只要是对身体正常活动功能完善有帮助的方法都可以。因为太极拳无招无式,自然而然,所以没有特定的方法!
那些所谓的太极拳套路只是前辈们借用后的约定俗成的方法之一而已。太极拳在老早不是拳而是功,【太极拳】是一种
功法,任何门派基本上都拥有这种功法,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在他们本们
功夫系统中,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一定阶段后,都会进入太极功法的练习。
任何门派的师傅都会说这样一句话,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其实说的就是太极功。在进入太极状态后任何装模作样的动作状态都是多余!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骨架状态,循环状态,感觉状态和心里状态。否则就只不过是水中捞月而已。
完善骨架状态,是通过练习,使身体的206块骨头恰到好处的排列组合。是形成中正稳定的外形的根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恰到好处的接应状态。
完善循环状态,是通过锻炼使身体的新陈代谢的内容和频率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范围。是身体健康的根本要素。达到的目的是提高骨头的质量,提高新陈代谢质量,提高气息循环的质量。
多年练习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太极拳练习者,正确的练习状态下,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肾功能越来越完善,骨头越来越硬,皮毛越来越光润,五脏六腑越来越健康。
完善感觉状态,是通过练习,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达到细腻、敏感和全面。是产生真正的自然反应的根本通道。达到的目的是提高皮毛的灵敏度,提高眼睛的观察力以及意识的洞察力。用明镜高悬,明察秋毫,来说明太极拳练习者要养成的习惯,我认为恰如其分。
完善心里状态,是通过修炼,使自己的受、想、行、识进入自觉境界。是使身心和合的前提。达到的目的是提高自己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和包容性。适应性表现在随遇而安,包容性表现在得心应手。
所有这些状态,说来说去就是让自己在练习到一定的程度后达到自然状态。达到自然状态后,行为之中就没有任何的故意,应该是谁都知道的道理。阴阳变化是太极拳的根本是变化,阴阳变化之中有一种变化状态是有和无的变化。
真正的太极高手,就是得心应手地在有和无之间变化。【有】的时候,稳如泰山;【无】的时候,如梦如幻。一触即是,一触即变。理论上讲真正的太极高手是恰到好处地使用有和无的变化的人。
这同奥运会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有着本质的区别!罗哩罗嗦到这里,有冒犯之处还望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