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濠电姷鏁告慨鐑藉极閸涘﹥鍙忛柟缁㈠枟閸庡顭块懜闈涘缂佺嫏鍥х閻庢稒蓱鐏忣厼霉濠婂懎浜惧ǎ鍥э躬婵″爼宕熼鐐差瀴闂備礁鎲¢悷銉ф崲濮椻偓瀵鏁愭径濠勵吅闂佹寧绻傚Λ顓炍涢崟顓犵<闁绘劦鍓欓崝銈嗙箾绾绡€鐎殿喖顭烽幃銏ゅ川婵犲嫮肖闂備礁鎲¢幐鍡涘川椤旂瓔鍟呯紓鍌氬€搁崐鐑芥嚄閼搁潧鍨旀い鎾卞灩閸ㄥ倿鏌涢锝嗙闁藉啰鍠栭弻鏇熺箾閻愵剚鐝曢梺绋款儏濡繈寮诲☉姘勃闁告挆鈧Σ鍫濐渻閵堝懘鐛滈柟鍑ゆ嫹4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惧墽鎳撻—鍐偓锝庝簼閹癸綁鏌i鐐搭棞闁靛棙甯掗~婵嬫晲閸涱剙顥氬┑掳鍊楁慨鐑藉磻閻愮儤鍋嬮柣妯荤湽閳ь兛绶氬鎾閳╁啯鐝曢梻浣藉Г閿氭い锔诲枤缁辨棃寮撮姀鈾€鎷绘繛杈剧秬濞咃絿鏁☉銏$厱闁哄啠鍋撴繛鑼枛閻涱噣寮介褎鏅濋梺闈涚墕濞诧絿绮径濠庢富闁靛牆妫涙晶閬嶆煕鐎n剙浠遍柟顕嗙節婵$兘鍩¢崒婊冨箺闂備礁鎼ú銊╁磻濞戙垹鐒垫い鎺嗗亾婵犫偓闁秴鐒垫い鎺嶈兌閸熸煡鏌熼崙銈嗗13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惧墽鎳撻—鍐偓锝庝簼閹癸綁鏌i鐐搭棞闁靛棙甯掗~婵嬫晲閸涱剙顥氬┑掳鍊楁慨鐑藉磻閻愮儤鍋嬮柣妯荤湽閳ь兛绶氬鎾閳╁啯鐝栭梻渚€鈧偛鑻晶鎵磼椤曞棛鍒伴摶鏍归敐鍫燁仩妞ゆ梹娲熷娲偡閹殿喗鎲奸梺鑽ゅ枂閸庣敻骞冨鈧崺锟犲礃椤忓棴绱查梻浣虹帛閻熴垽宕戦幘缁樼厱闁靛ǹ鍎抽崺锝団偓娈垮枛椤攱淇婇幖浣哥厸闁稿本鐭花浠嬫⒒娴e懙褰掑嫉椤掑倻鐭欓柟杈惧瘜閺佸倿鏌ㄩ悤鍌涘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惧墽鎳撻—鍐偓锝庝簼閹癸綁鏌i鐐搭棞闁靛棙甯掗~婵嬫晲閸涱剙顥氬┑掳鍊楁慨鐑藉磻閻愮儤鍋嬮柣妯荤湽閳ь兛绶氬鎾閻樻爠鍥ㄧ厱閻忕偛澧介悡顖氼熆鐟欏嫭绀€闁宠鍨块、娆戠磼閹惧墎绐楅梻浣告啞椤棝宕橀敐鍡欌偓娲倵楠炲灝鍔氭繛鑼█瀹曟垿骞橀懜闈涙瀭闂佸憡娲﹂崜娑㈡晬濞戙垺鈷戦柛娑樷看濞堟洖鈹戦悙璇ц含闁诡喕鍗抽、姘跺焵椤掆偓閻g兘宕奸弴銊︽櫌婵犮垼娉涢鍡椻枍鐏炶В鏀介柣妯虹仛閺嗏晛鈹戦鑺ュ唉妤犵偛锕ュ鍕箛椤掑偊绱遍梻浣筋潐瀹曟﹢顢氳閺屻劑濡堕崱鏇犵畾闂侀潧鐗嗙€氼垶宕楀畝鍕厱婵炲棗绻戦ˉ銏℃叏婵犲懏顏犵紒杈ㄥ笒铻i柤濮愬€曞鎶芥⒒娴e憡璐¢柍宄扮墦瀹曟垿宕熼娑樹槐濡炪倖鎸炬慨椋庡娴犲鐓曢悘鐐插⒔閹冲懘鎮归幇顏勫祮闁哄本绋撻埀顒婄秵娴滄粓顢旈銈囩<妞ゆ棁濮らˉ鍡涙煏閸ャ劌濮嶆鐐村浮楠炲鏁愰崱妯烘毇闂傚倸鍊风欢姘缚瑜戞晶婵嬫⒑閸濆嫭鍣虹紒顔芥尭閻g兘骞嬮敃鈧獮銏$箾閹寸偟鎳呴柛姗€浜堕弻锝堢疀閺囩偘绮舵繝鈷€鍌滅煓闁糕斂鍎插鍕偓锝冨妺缁ㄥ妫呴銏″偍闁稿氦灏欓埀顒佺啲閹凤拷
    •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湱鈧懓瀚崳纾嬨亹閹烘垹鍊為悷婊冪箻瀵娊鏁冮崒娑氬幈濡炪値鍘介崹鍨濠靛鐓曟繛鍡楃箳缁犲鏌″畝瀣М妤犵偛顑夐弫鎰板幢閳哄偆妫勭紓鍌欒兌閸嬫捇宕曢崘鍐岀細闁跨喓濮撮拑鐔兼煛閸ャ儱鐏╅梺鍗炴处缁绘繈妫冨☉娆愭倷缂備焦鍔栫粙鎾舵閹惧瓨濯撮柣鐔哄閺嗘壆绱撴担鍝勑i柟鐟版搐椤曪絿鎷犲ù瀣潔濠电姴锕ょ€涒晜鐡忔繝纰夌磿閸嬫垿宕愰幋锕€绀夌€光偓閸曨偆鐤囧┑顔姐仜閸嬫挻顨ラ悙鎻掓殻闁诡喗鐟╁畷顐﹀礋椤愩倐鍋撻鐑嗘富闁靛牆妫楁慨澶娾攽椤旇偐锛嶉柤楦块哺缁绘繂顫濋娑欏闂備浇宕甸崰鎾存櫠濡ゅ懎绠氶柛顐ゅ枍缁诲棙銇勯幇鍓佺У婵炲牊娲滅槐鎺楀磼濮樻瘷褔鏌熼鐣屾噰妞ゃ垺鐗滈幑鍕Ω瑜忛弳浼存⒒閸屾瑧绐旀繛浣冲洦鍋嬮柛鈩冾樅濞差亜围闁告侗鍨遍幊鍐⒒閸屾艾鈧兘鎳楅崼鏇樷偓浣圭節閸ヨ埖鏅┑鐘诧工閹冲繐鐣烽崣澶岀瘈闂傚牊渚楅崕鎴犫偓瑙勬尫缁舵岸寮诲☉銏╂晝闁绘ɑ褰冩慨搴ㄦ煙椤栨粌鏋涙慨濠冩そ瀹曟﹢宕f径瀣壍闂備胶枪閿曘倝骞夐敍鍕焿闁圭儤顨嗛幆鐐烘煕閿旇骞橀柨娑欑箖缁绘稒娼忛崜褍鍩屾繝銏㈡嚀閿曨亜鐣烽弴銏犵閻庨潧鎽滈鏇熺節閵忥絾纭炬い鎴濇缁牏鈧綆鍠楃€电姵绻濋棃娑欏偍濞存粍绮撻弻锟犲炊椤垶鐣舵繛瀛樼矋閸庢娊鍩為幋锔绘晩缁绢參鏀遍弫鎯р攽閿涘嫬浠╂俊顐㈠閻忓姊洪崨濠傚Е闁绘挷娴囬妵鎰板箳閹虫枼鏅犻弻鏇熺珶椤栨碍鍟楅柕濞炬櫆閸婄敻鎮峰▎蹇擃仾缂佲偓閸愵亞纾奸悹鍥ㄥ絻閳ь剙娼¢獮鍐箚瑜夐弨浠嬫倵閿濆簼绨芥い锔哄妼椤啴濡堕崨顖滎唶闂佸摜鍣ラ崹鍫曞箚閸絿鐤€婵炴垶鐟㈤幏濠氭⒑缁嬫寧婀伴柤褰掔畺閸┾偓妞ゆ帊鐒﹂崐鎰偓瑙勬礃閸旀牠藝閻楀牊鍎熼柕蹇婃櫅娴犵儤绻濆▓鍨灍闁挎洍鏅犲畷妤€螖閸愵亞锛濆┑顔角规ご鎼佸窗閹邦喒鍋撻獮鍨姎闁绘绻戠粋宥嗘綇閵娧呯槇閻庡吀鍗抽弨鍗烆熆濮椻偓閸┾偓妞ゆ帊鐒︾粈瀣偓瑙勬处閸ㄥ爼銆佸☉姗嗘僵閺夊牄鍔嶉鏇㈡⒒娴e憡鍟為柣鐔村劦钘濇い鏃傚亾瀹曟煡鏌涢埄鍐姇闁绘挸绻橀弻娑㈩敃閿濆洨鐣洪梺闈╃到缂嶅﹪寮婚敓鐘插耿婵炲棗绻嬮幋鐑芥⒑闁偛鑻晶鍙夈亜椤愩埄妲搁悡銈嗘叏濡炶浜鹃梺璇″櫙缁绘繈寮幘缁樺亹闁艰壈鍩栭幉浼存⒒娴h姤纭堕柛鐘虫尰閹便劑骞橀钘夆偓宄扳攽閻樺弶澶勯柣鎾崇箰椤法鎹勯搹鐟邦暫闂佸憡鏌i崐鏇㈡箒闂佺粯锚閻即宕戦姀銈嗙厸鐎光偓鐎n剛蓱闂佽鍨卞Λ鍐╂叏閳ь剟鏌ㄥ┑鍡樺婵☆偆鍠愭穱濠囨倷椤忓嫧鍋撹娣囧﹪宕堕鈧弸渚€鎮归崶褎鈻曢柛銈嗘礀閳规垿鎮╃€圭姴顥濋柟顖滃枛濮婃椽宕橀崣澶嬪創闂佺ǹ锕ら幉锛勭矉瀹ュ鍊烽柣鎴炃氶幏铏圭磽娴e壊鍎愰悗绗涘喛鑰块柟娈垮枤绾惧ジ鎮楅敐搴′簻闁诲繐鐡ㄩ妵鍕閳╁喚妫冮梺杞扮劍閹瑰洭寮幘缁樻櫢闁跨噦鎷�17婵犵數濮烽弫鍛婃叏閻戣棄鏋侀柛娑橈攻閸欏繘鏌i幋锝嗩棄闁哄绶氶弻娑樷槈濮楀牊鏁鹃梺鍛婄懃缁绘劙婀侀梺绋跨箰閸氬绱為幋锔界厱闁靛ǹ鍎遍埀顒佹倐閸╃偤骞嬮敃鈧壕鍏兼叏濮楀棗澧绘俊顐㈢焸濮婄儤娼幍顕呮М闂佹寧娲︽禍顏勵嚕婵犳碍鍋勯柛蹇曞帶娴滈亶姊洪崜鎻掍簽闁哥姵鎹囧畷娆撴晬閸曨厾锛濇繛杈剧到閹碱偊顢撳畝鍕厱闁靛ǹ鍎抽崺锝団偓娈垮枛椤攱淇婇幖浣哥厸闁稿本鐭花浠嬫⒒娴e懙褰掑嫉椤掑倻鐭欓柟杈惧瘜閺佸倿鏌ㄩ悤鍌涘
  •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报刊文摘

《逝去的武林》续:李仲轩解析《象形拳法真诠》-李帼忠 徐骏峰

时间:2014-6-30 14:47:42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1107  评论:0
编者按:《象形拳法真诠》是民国形意高手薛颠的传世之作,蒙尘日久,几近泯灭,李仲轩先生的最后岁月便是讲解象形术,但未讲完即逝世,留下千古遗憾。《李仲轩解析<象形拳法真诠>》一文,系依据李仲轩口传,对薛颠《象形拳法真诠》一书进行通篇解析,补充未尽之事,堪称绝学探佚。原文原题为《逝去的武林2——高术莫用》,分上下编,上编《李仲轩家史》,披露李仲轩的家族故事,凸显晚清世家子

弟的特立独行,揭开一代武学大家的生活层面;下编为《象形术探佚》。限于篇幅,《武魂》杂志仅刊出下编部分,从2009年第九期起,特设《李仲轩专栏》连载。本文作者为李仲轩先生的近支亲属,对李老先生知之甚详。

《象形术探佚》目录为:

一、拳理:1、师承渊源武艺道艺;2、九要八论活子活午;3、桩法入道抻筋拔骨;4、三步调息点睛修心;5、六书能战八性伤敌;6、寸践弓八三角纵跳;7、五法用中八象合卦。

二、五法:1、无极转太极;2、飞法;3、云法;4、摇法;5、晃法;6、旋法;7、五法合五行。

三、八象:1、八卦先后天;2、龙象;3、虎象;4、马象;5、牛象;6、象象;7、狮象;8、熊象;9、猿象。

一、拳理

1、师承渊源武艺道艺

虚无上人法号灵空,五台南台卓锡崇峰,花甲两度其颜尤童,求真访道三教精通,参赞古易象理禅宗,以术延命普渡众生,负荷斯道传之无穷。

薛颠本是北方武林大豪李存义弟子,天赋极高,与师兄傅昌荣私下比武失败,萌生出家之念,去五台山作了十年和尚。

象形术传自五台山南山寺的一位和尚,名为灵空上人,又名虚无长老。上人不拘于佛门,旁通儒家、道家,以道家易理与佛家禅法相互参证,游走二十四省的名山,与隐士交友。

孔子晚年将儒家修养、治世理念化为了一首古琴曲《幽兰》,上人将他的百年体悟,化为了简洁的拳术,名为“象形术”。上人获得了长寿之法,一百二十岁时,等来了一个传法的徒弟,便是薛颠。

薛颠是比武失败、蒙羞出家的形意拳高手,入他的庙中作和尚,是正中下怀。薛颠败于傅昌荣,反而成就了一段大事因缘。

上人训练了薛颠十年,之后要薛颠还俗,重入武林,将象形术流传下去。薛颠对此诚惶诚恐,言“但恐斯道自我得之,复自我失之。”

上人将传艺任务交托薛颠,不再培养别的传人。像薛颠这样本是武学高手又在武林有深厚人缘的人,上人也很难再等到一个了。

薛颠得到了象形术,害怕象形术又在他手里失传,有不良预感,所以将象形术落于文字,成书发行,这是他早早作下的准备。书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二十多年后,薛颠逝世,果然象形术在世上湮灭。半个世纪过去,因薛颠弟子李仲轩的宣扬,世人才知道有过象形术一门拳术。李仲轩生前最后作的事情,是讲解象形术,未讲完便辞世了。此次笔者根据薛颠的原书和李仲轩生前口传,将象形术补述完,是勉力而为。

灵空上人是一位禅师,象形术有禅宗迹象。象形术与形意拳同源,形意拳的扬名是在清末,其实古已有之,来源于上古先民,不能将形意拳的显世时间,作为创立时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神龙莫测。将其中的著名人物,作为创始人,便抢了古之功。

薛颠将象形术创立的时间,定为与上古先民发明文字、创立八卦同时。在传说中,文字是仓颉发明,八卦是伏羲所画,都是在数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初建时。

先民创立象形术,起初是为了治疗病苦。先民发现以肢体模拟山河鸟兽,可以治病,进而找到了人与自然的奇妙关系,开启了智慧。在先民的实践中,象形术成为开悟入道的修炼法。

薛颠强调象形术不是寻常武术,是“古圣之喻言”。喻就是谕,皇上的话叫圣谕,象形术比皇上圣谕还尊贵。象形术简洁高雅,没有跳高、折腰的耍弄,是自然的手舞足蹈,不受场地、服装局限。

李仲轩李老说象形术的“象形”后面还有两个字,为“象形取意”。薛颠言:“有象有意,不成妙意;即象即意,不可思议。”

动作和精神分崩离析,各逞其能,是不协调;动作与精神相互配合,也是下乘;“精神就是动作,动作就是精神”,才是象形术的路径。

薛颠说武术的真实情况是,四肢躯干可以击人,发声、皮肤也可以击人,甚至击人于数步之外。薛颠自评“言以离奇,实习则明”——你没见过,但我练到了。

象形术的渊源也有歌诀,如下:

伏羲画卦首明阴阳,取之身物卦象昭彰。阴康大舞民体健康,黄帝内经却病良方。道家吐纳禅定坐忘,孔言天命语极精详。汉氏华佗象理阐扬,五禽游戏保人健强。象形取义道启康庄,命以术延道以人昌。勿忘勿助至大至刚,精修性命云胡不臧。

薛颠的口气之大,说象形术的先贤有伏羲、阴康、黄帝、孔子、华佗,只是他们没有将象形术化为拳,象形术在他们手中以易经、舞蹈、中医、吐纳禅定的形式流传下来,现在由我以拳术的形式流传。

视觉开阔,才有文明,一位叫伏羲的上古先民看到地平线,在地上划出了一道横线,这就是最早的象形取意,对外物有感觉,并以人类的方式表达出来,便是象形了。

在横线上加了一个点,是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之象,表示白天.无点的横线表示黑夜。地平线只有白天才能看见,伏羲却用它表达黑夜,因为有了加点的横线作对比。不拘于表象,便是取意。伏羲概括了昼夜,华夏人间自此有了智慧。

西方人认为原始人愚昧,文明是一点点艰难发展的。中国人则认为文明是在瞬间完成的,犹如僧人的开悟,一下就建立了格局,后代的所作所为只是细化而已。伏羲画了两道横线之后,便智慧成熟,并迅速画给同族人看,一个部落人雨后春笋般开悟,脱离了愚昧。

看似不可思议,但历史有重演。看唐宋的禅宗语录,文明也是轻易完成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了句话,或是作个手势,此人便开悟了。

伏羲的画卦和禅宗的“直指人心”类似,都是顿悟。禅宗在印度是小宗派,达摩说汉人有禅宗根器,所以来中国传禅。为何汉人有禅宗根器?因为汉文明的诞生是顿悟式的。

伏羲画出两道横线后,进而又画了八个符号,概括天地的运行规律,这个智慧太高了,在工具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一个原始人怎能完成?

现代科技依靠工具,工具先进,科技才能先进,但汉族的祖先别有途径,这条路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将看到的景物与自己的身体相互参照,伏羲不用工具,一样得出了结论。

伏羲令一个叫阴康的人创编舞蹈,名为“大舞戏”。档次低的舞蹈,将人拘束在身体上,活动来活动去,无非鼓弄出一份性感。人身最显著的功能是交配,拘于人身,必然走在性感的路数上。阴康的大舞戏,则是用人体描绘天地万物,是人与自然的感应。大舞戏不能从现存的原始部落去考察,两者文明的起点不同。

大禹治水的一个方法是对着洪水跳舞,此舞蹈流传下来了,道家作法事的步法便名为“禹步”,昆曲的动作与禹步相似。汉文明的藕断丝连和源远流长,均不可思议。

伏羲命阴康创作大舞戏,为了给民众治病。活动活动胳膊腿,并不能治病,舞蹈时获得了天人感应,病可自愈。与天地万物相通,大舞戏所以称“大”。隋代编辑的医书《诸病源候论》,不是中草药药方,而是各种舞蹈动作,以某种动作治某种病,是动作的药方。《诸病源候论》印证了上古阴康创舞是真实的。

汉文明的舞蹈理论极为独特,不是娱乐,是与天地沟通的途径,并且一开始就创立了一套精确的形式。能治病的舞蹈一定是精确的,没有对人体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是不会有药效的。三国时代,阴康创舞的事情重演了一次,华佗创立了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体操。薛颠言:“庄子吐故纳新,合于呼吸,以求难老,汉华佗氏因而广作五禽戏(虎鹿熊猿鸟),运动锻炼身心,以强精神。”认为五禽戏承接了庄子的学问。

薛颠自五台山还俗后,所作的第一本书便讲五禽戏的。将受人轻视的五禽戏,上升到性命之学的高度,招惹世人侧目,就此展现出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

此部讲解五禽戏的书名为《金刚圭旨法象(华陀五禽经)》,武术大师的出山之作,不谈拳术,却去搞平民体操——因为他在搏杀技能的背后,看到了武术广阔的渊源,那是汉文明诞生期的灵光。

民国时期两度出任天津市市长的张廷谔评薛颠“参会华氏五禽经,而得其奥者”,将华佗五禽戏上升为“经”的尊贵地位。张廷谔是“一言以兴邦”的人,当曹锟要惩处阎锡山时,张廷谔去山西考察,然后劝住了曹锟,保住了山西的太平。

丈夫立世,凭借的是眼光。

薛颠从民间体操中,看穿了文明。渊源歌诀中,还有“孔言天命语极精详”,这又是一句迥异常识的话。孔子身在春秋乱世,急于规范的是人品道德和社会秩序,所以《论语》多谈人世,孔子的徒弟都感慨孔子对性命天理谈得太少了,留下的话不多。而薛颠认为这不多的话是“少而精”,孔子已经把性命天理谈透了——真是大逆常识。

薛颠的徒弟卢克捷对薛颠的描述是“所谈皆易理易数,所演皆象势象形,全革花势浮文之俗套。阐扬禅理,发为武术,学者一经指授,莫不洞明窍要,不但仅能锻炼身体,且可由此明心见性。”卢克捷是亲受薛颠教导的人,他说薛颠教拳时爱用《易经》举例,并由禅理发挥拳理。

象形术等于禅宗,不但能锻炼身体,还能明心见性——这句话,卢克捷是不是说得太大了?

学了象形术,技压群雄,成为天下第一,虽然很传奇,但毕竟也是武术份内的事,尚可以理解,而练拳却练成佛了——

旧时代练武、打仗的人多参禅,民国军阀靳云鹏、孙传芳便参禅,在《月溪禅师问答录》载有他俩与月溪禅师的对话。月溪禅师是民国罕见的大师,死后与六祖惠能一样,肉身不坏,保存在香港沙田的万佛寺中。

靳云鹏问:“心法双忘尚余尘,一念不生受后有,是什么境界?”

孙传芳问:“佛有十恼,六年苦行、孙陀利谤、金枪、马麦、琉璃王杀释种、乞食空钵、旃遮女谤、调达推山、寒风索衣、双树背痛,既然明心。

靳云鹏问的是修行的内行话,孙传芳问的是“佛有十件倒霉事,最后因为背痛逝世,为什么明心见性了,还要受报应?”一针见血,直捣佛学要害,看来军阀不是一般人可以作的。

象形术传自五台山和尚,自然带禅宗风貌。通过石头希迁的《参同契》可以了解禅宗。

《参同契》:“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眼色耳音声,鼻香舌成醋。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中国的道家、佛家各有一部《参同契》,道家的《参同契》是汉代魏伯阳所作,以周易和丹法相互参照,佛家的《参同契》是唐代石头希迁所作,以万物相互参照。

石头西迁是六祖惠能的小徒弟,在惠能死后,一天梦到自己和惠能同乘一只大龟,游入深池。此梦令他作了此文。

文中“回互不回互”一句,说万象都是佛性的变化,万象如树枝,佛性如树根,千条万缕总之是一个根源;万象虽都是一个根源所变,但成形后又各有各的功能,比如人的左右腿分别迈步,才能走起路来。

万物本同源——是回互,万物自有功——是不回互。参究“回互不回互”,便是禅法了。明心见性,是见到自己与万物同根同源的,石头与六祖同乘大龟,便是比喻此理。

众人与佛祖也是一个根源,不过众生没有觉悟,佛祖觉悟了。佛法不是佛发明的,而是世界的真相。禅宗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指什么?指着你,告诉你:“你就是佛。”

你就是佛——你能看能听的这个功能就是佛性,孙悟空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这种惊天动地的功能和你每天刷牙洗脸、穿衣吃饭的功能是一个功能,只不过他能力大神奇,你能力小平凡。

现在有什么?现在有你。要想七十二变,先体会穿衣吃饭。

禅宗直接向你指出了佛性,原来成佛是顷刻而成的。但人的习气太重,喜欢求繁琐不喜欢简单的,越神秘越相信,人生就是一场舍近求远的游戏。

石头希迁的《参同契》明白告诉你“当言用及处”,空谈万物皆具佛性的道理是不行的,每一物都有独特的功能,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每件事都有其独特的情景,作为禅师要抓住独特,方能启发人开悟。

石头见弟子药山在打坐,问:“你在作什么?”

药山:“什么都没作。”

石头:“你不是在打坐么?”

药山:“打坐是有事作,我是什么事都没作!”

石头:“你没作什么?”

石头不是在谈玄理,而是抓住一个具体的打坐,来启发弟子,直到药山答出:“千圣亦不识”的名句,石头方认可了他。

千圣亦不识——不知道,古往今来的圣人都不知道——这说的是反话,意思是圣人们知道。把问题从自己一个人身上,牵扯到古往今来的圣人身上,说明了众生共有的佛性。

石头希迁的《参同契》探索万象与佛性的关系,借具体事件来明心见性。象形术的五法八象,十三组动作之间相互兼容又彼此独立,正是“回互不回互”的关系。

象形术的拜师仪式如下:

供台摆四位先师塑像,中央为轩辕大帝(黄帝),正前是达摩,右前侧是岳飞,左后侧是关羽。关羽、黄帝、岳飞呈一条斜线。达摩在前,因为达摩是印度人,对外族要礼敬为先。

黄帝是道家文化的第一个广传者,并代表上古师承,所以居中。岳飞是形意拳的第一个广传者,在右前侧的吉位上,后代习象形术者就有福了。作为武圣人的关羽处在左后侧的凶位,后代习象形术者便免灾了,因为镇住了小人恶事。

四位有形象的先师之外,还有三位无形象的先师——虚无上人、页真官爷、箱二先生,写成红底黑字的长方字条。

三道名号贴于关羽塑像后的墙上,三者呈一直线,箱二先生在最下。还有一位恩人,在页真官爷和箱二先生之间的左侧,贴上“端午”的名号,他是一位民国时代的警察,以纪念他的恩情。

这是习武拜师的部分礼仪,作为民俗来介绍,仅供参考。

象形术上溯道家,中通禅宗,薛颠将其定为道艺,不是武艺。将拳术划分武艺道艺,是薛颠的惊世之举。

武艺被他定义为“注意姿势,而重劲力”。武艺的姿势是双重的,两足用力平均,重心在两腿间。许多体育运动发力的姿势为双重,比如扔铅球的一瞬,重心在两腿间,所以转圈甩出铅球后,身体会踉跄。拳击也是如此,电视里常看到“一记勾拳落空后,拳王踉跄”的镜头。

这一派人物总是在腹部作意,名为涵养丹田。武艺练成后,身体坚如铁石,站立稳如泰山。薛颠形容其功效“一旦与人相较,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雳击地:起无象,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束身而起,长身而落,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

这段话大有问题,因为这是形意拳谱上的话语。薛颠是练形意拳起家的,象形术是形意拳的变种,他竟然表示形意拳不是道艺!

接下来,薛颠形容武艺的特征是“拳经云:足击七分手打三,五营四稍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

所谓拳经,便是形意拳的拳经,薛颠瞒下了这点,可能是为避免麻烦,但引用的话却又是形意拳谱上最为人熟知的,尤其是“硬打硬进无遮拦”一句,是形意拳的特征。

对于“硬打硬进”,薛颠斥为“浊源”,笔下透着不赞成,但又说“若练到登峰造极至善处,亦可以战胜攻取,无敌于天下也。”在战胜攻取之前,加了一个“亦”字,是“也可以”,语气勉强,说明在薛颠心中,这种练法终归是下乘。

将形意拳暗暗贬低了一番,然后薛颠论起了道艺。这是薛颠赞赏的武学,所以全章摘录:

练道艺者,是单重之姿势也。一足用力,前虚后实,重心在于后足,前足可虚亦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实其腹,使意思与丹道相合,进退灵通,毫无阻滞。进则如弩箭在前弦,发出直前而行,退则如飞鸟归巢,飘然而返,勇往迅速,绝无返顾迟疑之状态。

且练习之时,心中空空洞洞,无念无想,其姿势虽千变万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所谓从容中道者是也。偈日:“拳无拳,艺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心,心空也,身无身,身空也,释迦所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真空。”其殆道艺之学不二法门矣。

盖静者动之机,空者实之本,心中空虚而灵不昧,有大智慧大明悟发生。如有人来击,心中并非有意防范,然随彼意而应之,自然有坚决之抗力。静为本体,动则为用,正是此意也。

有象,如有象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饮食之间,皆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无不可,此是养灵根而静心者之所用也。

此段的奇怪处在于,薛颠对高深武学的描述,所用的也是形意拳谱。文中的偈语“拳无拳,艺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便是“硬打硬进”之外,形意拳的另一著名话语。

下乘武学引用形意拳谱,上乘武学也引用形意拳谱。原来形意拳不是上乘或下乘,形意拳本身有上乘下乘的境界。只是形意拳谱庞杂,学人不好分辨,从薛颠的引文看,他是清楚的。形意拳谱也有对上中下三乘的划分,是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薛颠将其汇入一书,如下:

三层道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三步功夫:易骨,易筋,洗髓。

三种练法:明劲,暗劲,化劲。

练精化气,把精气化,滋养全身。小孩都天然地会练精化气,所以可以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望的增加,精难以气化,人便衰老了。

练拳能气化精,听着匪夷所思,却是练武的实情,民国武术大师孙禄堂在《拳意述真》“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一章中,记述自己的经验,说练拳练得“自觉身子一动不敢动,动即要泄矣。”

练拳练得有冲动,于是止住动作,不敢动了。孙禄堂看过道经,但没有采用道经的静坐法,而是遵守拳法,将注意力集中在丹田,丹田是肚脐里面深三分处,不是肚脐下面三分。

孙禄堂将这种冲动称之为“动物”,凝神于丹田后,感到“动物”上升至丹田,丹田内产生两股力量相争,闹了四五个小时方安静下来。“动物”消化后,周身舒畅。

道功练精化气是名为“大周天”的功法,要用意念将“动物”引导过尾椎,上升脑部,再绕道前身,下降回腹。

孙禄堂验证出形意拳与道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用“大周天”,只是继续练拳,动作放慢,便可达到“大周天”的效果。原句为“所转者,与所练拳口子,消化之意相同。”

成年人练精化气有难度,小孩则天然,回忆我们小时候,在睡觉时突然觉得“身体爆炸”或“一下飘飞”的情况,这就是天然的练精化气。

练气化神,神是什么,7不是意念,意念是随波逐流的,十分无力,神则有逆天而行的力量。动物的进化就是用神,神到事成。神是气的升华,可以将意念变为现实。武术有隔空打人、目光击人的传说,从拳理上讲,是神的作用。

《谭子化书》讲进化,与达尔文不同,物种不需亿万年艰难进化,可在一生中完成,甚至一生可以数变。持这种理论,因为谭子发现了神。

练神还虚,是实证到万物的本源,与禅宗的“明心见性”相同。到练神还虚的程度,等于找到了发电厂,那时功能大发,所思所行均在常理之外。

“练神还虚”是一步步功夫作成的,禅宗的“明心见性”是直接挑明,通过特殊刺激,将你推入练神还虚的境地,你的身体自发地补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

禅宗与道家均要完成这三部曲,不过道家是坦途,禅宗是险招。以下象棋为例,道家的下法是将对手的车马炮吃光,自然胜定。禅宗的下法,是直接杀对方的帅,杀一子以胜全局。

帅在车马炮的层层保护下,难杀。禅宗快捷,可惜多数人悟性不够,被师父说破还虚境界,生理上却无法化气、化神,仅得了一个概念,不能有实效。

道家功夫更为妥当,但一般道经多讲化气,少谈化神,还虚谈得更少。禅宗语录正可以弥补道经的不足。

三步工夫为易骨、易筋、洗髓,按拳术规矩练习,自然有骨质增强弹性、膜腾筋长、骨髓滋长的效果。

对于易骨,薛颠没有多谈,只露了一句“有时意轻如鸿毛,意重如泰山”。不是一开始练拳就要加此意念,而是在练拳的过程中,感到有一种很过瘾的感觉时,方可加上意念,犹如人喝醉了,借着酒兴而有了诗情。

不是加重或是减轻,而是有时重有时轻。一位朋友追随某太极拳长老,历经三年后,长老慎重传给的练拳口诀,就是这个。三年辛苦,不料薛颠早已写成了文字。

薛颠对易筋、洗髓的经验没有露,是他的周到,避免习者刻舟求剑,耽误了大事。功夫的程度到了,人有自觉,自己调理自己。前辈的经验仅是参考价值,知不知道,并不耽误事。三种练法为明劲、暗劲、化劲。不要以为明劲是易骨、暗劲是易筋、化劲是洗髓,那就曲解了。两者有自然的配合,却非严格对应。

明劲的练法为:动转和顺、起落整齐,方者正其中。

方正其中,是达到高度平衡之意。明劲并不是一味刚猛,而是追求练拳时的平衡感。

暗劲的练法为:充实丹田,使身体坚如金石,神气舒展、动作圆通,圆者以应外。

暗劲阶段,丹田会发生作用,练精化气,孙禄堂的“动物”经验发生在暗劲阶段。暗劲令肌肉坚实,“暗”不是阴虚。

暗劲是协调性,要“活活泼泼不可滞”,动作可以不规范,在周身协调的基础上,以随意的动作来提高自己的机动能力。

化劲的练法为:动作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勿忘勿助,一气贯通而已,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也。

化劲在动作上与明劲、暗劲的动作一致,是规整的拳套或稍作变化的拳套,不把拳打成新模样。动作一致,但内涵已变,动作不用力,以神意练拳。

猫全神贯注地盯着老鼠洞,达到忘我之境,老鼠一出洞,猫就扑上去。此时猫不会想着腿如何跳、爪如何抓,意念一动,身体就飞出去了——这便是化劲。

猫捕鼠时便是忘我的,把自己和老鼠融为一体,无念无想。薛颠的“道艺论”一章中的“且练习之时,心中空空洞洞,无念无想,其姿势虽千变万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说的是化劲,化劲是道艺。

画家的“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也是化劲,有了意念,不必斤斤计较一笔一划怎么搭配,落笔自协调。

练至化劲,初步可以体验到神。化劲以意练拳,收无意之效。薛颠言“如有人来击,心中并非有意防范,然随彼意而应之,自然有坚决之抗力。”如有人偷袭,心中来不及反应,身体已作出了反击。

以意练拳的要诀,是勿忘勿助,不要失去意念,也不要加强意念。所谓“难得糊涂”,说的便是这种分寸,这分23QQ寸不好掌握,忘了或刻意了,都无练习效果。

道艺是不思而得的,练习时心中空空洞洞。姿势上,重心在单腿,两脚分出了虚实——这一点在摆姿势时很容易,走路时更容易,在发力时难上加难。

可以单重,因为脊椎可发力。人的脊椎是纵的,动物的脊椎是横的,狮子扑野牛,使用了它横向的脊椎。人没有动物的横向脊椎,上古先民独辟蹊径,发明了纵向发力,以脊椎产生螺旋升降之力。

一位形意拳师去健身房,让健美运动员推他。健美运动员都是二十多小伙子,拳师已六十。一个小伙子格外力猛,推得形意拳师前脚离地,但形意拳师后脚独立,仍将小伙子抛出五步远。力上脊椎,才可不受两腿的束缚。

武艺是在人的习惯上加强,道艺更改人的习惯。

至于能轻能重的功能,《象形术》说是“神归丹田、气贯脑海”之后自然获得的,《形意拳术讲义》说是“凝神于丹田,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身轻如羽”。神归丹田成了变重的技法,气贯脑海成了变轻的技法。

但变轻变重不止这一个方法,气贯涌泉也是变重之法,有时“神归丹田”了,身体反而变轻。

薛颠发现,说得越细致,忽略得越多,不得不加上“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奇矣”一段话。

这段话,把自己吐出来的要点,又给吞回去了,先跟你详细说了半天,又告诉你别把他刚说的当回事。

前辈谈拳,很多时候不是保守,而是怕说多了,妨碍徒弟。薛颠总结经验,到写《象形术》时,将《形意拳术讲义》的文字作了删减。由《形意拳术讲义》到《象形术》的变化,可看出薛颠文字上的进步,写文如下棋,是有算路的。

薛颠在凡例中有“照书自修可成高手”的许诺,具体落笔时,便要字字斟酌,豪言壮语在先,小心算计在后。

薛颠的许诺是“是编图解详明,了如指掌,绝无望洋兴叹之弊。学者果能手置一册,循序渐进,勤学不息,则由浅入深,可入室生堂,得国术之三昧,以鸣当代,传之于后世。”

我都算计好了,只要你不自作聪明,老实照我说的练,可得到拳法真谛,在当代武林出类拔萃,并获得后世敬仰——此话吓人,成书至今不过七十年,民国的武术家我们还记得几位?

屈指可数。薛颠自己都被遗忘了,但因为他的弟子李仲轩的宣扬,人们毕竟知道了。这一知,又是天下名了。

薛颠表示他所能作的已经都作了,下面就是该你作了。“易理久则自明,奇效必得,非纸上谈兵之虚言也。”不明白不要紧,只要你练这拳,自己就会明白。

初学规矩之后,列有初学三害:

练武术者,有当注意之三害,三害不明,练之足以伤身。学者能力避三害,非特体质强健,而且力量增加,勇毅果敢,并能神清气爽,明心见性,直入道义之门。

三害为何?一日拙力,二日努气,三日挺胸提腹。拙力者,用力太笨,气血凝滞,以致血脉不能流通,筋骨不能舒畅,甚至四肢拘急,手足不能灵活,虚火上升,浊气滞满胸臆,乃肢体凝滞之处,或细胞爆裂变为死肌,或结为症瘕,贻害终身不可不慎;

努气者,力小任重,或用力太过,以致气满胸膈,壅滞不通,其气管往往有爆裂之虑,甚至气逆肺炸,或不治之痼疾者,亦屡见不鲜:

挺胸提腹者,气逆上行,不能降至丹田,两足似浮萍之无根,重心不定,身体摇动不安,比如君心不和,百官失其位,拳术万不能从容中道。练习时,务要将气降至丹田,以直达涌泉,然后身体屹立如山,虽有雷霆万钧之击,不能撼动其毫厘。

学者,果能明三害,力为矫正,用九要八论之规矩,勤加锻炼,循序渐进,以致升堂入室而得拳法三昧是为道。学者,其各注意焉。

《形意拳术讲义》也讲了三害,词汇大体相同,《象形术》中的三害更详细。规矩比之简单,害处比之详细。

第一害是拙力,书法也要避免拙力,有人写字一味用力,不顾起承转折,一狠到底,字如铁棍拼成的,毫无美感。

书法一旦养成用拙力的手感,便一生难改。习武也一样,一旦形成拙力,不但难成高手,并且后患无穷,会造成局部死肌,或生出肿瘤。

死肌——肌肉怎么会死?有人骨折了,骨头重新长好后,与原来的大小、位置不同,原有的肌肉纤维不能承重,于是长出了新的肌肉纤维以支撑。新长出的纤维,破坏了自然的肌肉模式,在行走坐卧时并不能得到锻炼,于是开始硬化。有经验的按摩师知道,按这些部位时,会发出“咯咯”的声响,好像按在塑料上,这就是死肌。并不是肌肉死亡,而是硬化。死肌难治愈,针灸按摩只能起到缓解作用。练武一味用狠劲,破坏肌肉自然的模式,会像骨折病人一般长死肌。

出拳时,肘部不护住两肋,把力量使尽不留余地,是自处绝境。力量过猛,变化必慢。胳膊伸得直直,身体站得象竹竿,全身力道不实在,比武时容易跌倒。怒气腾腾,气血上脑,反应必迟钝。

薛颠说要用九要、八论来避免三害、八忌,九要是从动势的角度要求肢体,八论是从肢体的角度要求动势。对比九要、八论,可得灵妙姿态。

九要前面讲过,八论如下:

身:前俯后仰,左侧右斜,正而似斜,斜而似正,阴即是阳,阳即是阴。

肩:精气贯顶,肩要下垂,两肘齐心,手势相随,身力至手,肩肘所催。

臂:左臂前伸,右臂护肋,似曲非曲,曲相弓形,似直不直,出用返方。

手:右手在肋,左手齐心,两手阴阳,用力向前,手随身动,势出宜迅。

指:五指各分,形相似钩,虎口圆开,有刚有柔,力要至指,须从意求。

股:左股在前,右股后撑,似直不直,似弓不弓,进则用力,股如反弓。

足:左足直出,右足斜横,步法莫紊,前踵对胫,两足旋转,足趾扣定。

谷:谷道提起,气通四梢,两腿转动,臀部肉交,势随身变,速巧灵妙。

法曰:

九要八论理要明,生克变化有神通。学者悟通玄中妙,心意象形任意行。

“心意象形任意行”一句,表明了象形术的渊源。形意拳又叫心意拳,象形术是形意拳的变种,两种拳法的核心都是九要八论。形意拳和象形术,像昆曲和京剧,梅兰芳等大家是昆京都可以演,自由出入,相得益彰,名为“昆乱不挡”(乱为京剧)。

八论不逐条解释了,九要、四梢、三害、八论、八忌可以相互解释。

《周易参同契》、《翠虚吟》、《玄肤论》等道经都表示,没有把最关键的秘诀写出来,但如果读者抱着虔诚之心反复阅读,

就会破解出来,名为“不厌百回读,万遍将可睹”。

不是文章有密码,而是心领神会了。文章自有文法有意境,心有灵犀,能读到文外之意。古人读经时,遇到不懂处,流行拜经,读一字拜一字,虔诚之下,终会读懂,名为“天真积力久,豁然根本现”。

从九要、四梢、三害、八论、八忌,体会一下古人的读法吧。

标签:去的 武林 解析 象形 拳法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百度统计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