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漫谈太极拳及其他-穆子

时间:2014-9-6 10:53:55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398  评论:0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枝奇葩,其舒展大方,行云流水般的柔和,与潇洒的身姿体态,以及调控对方身体重心,借力打力的神妙技法,受到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使其成为稀世名拳之一。

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1959年间,便出现了杨式、陈式、郝式、吴式、孙式五个流派的称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五大太极拳流派”。随着太极拳更大规模的传播和推广,新的流派又在不断地衍生。如常式太极拳(又称友蛇气功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即赵堡太极拳)、傅式太极拳、洪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又称太极五星捶、刚柔太极拳)、宋式太极拳等等,使求学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拳种何以出现这么多的流派?发姓氏冠拳派的现象正常吗?太极拳是否能够统一呢?

回顾我国拳术的发展史,应追溯到宋明两代。宋明时期,摔跤之风盛行,因受到历代帝王的大力提倡和推广,经常举办擂台竞技活动。摔跤最基本的技术特点,表现为“相互揪抓把位,进身贴施术”,即所谓的“老把便无跤”。手法上的相互揪拿与反揪拿,必然会出现各种反关节动作。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的考证,宋明两代的摔跤技术是与擒拿一体共存的。这种擒拿与摔政相结合的擒摔技术,在宋代便已经成熟。此时不仅已知“以巧破千斤”,重视技艺的“轻捷相尚”,而且以快取胜。到了明代,擒摔跤技不仅在民间普遍流行,朝廷还专门设立了研究机构。明万历年间出版的《万法宝全》(亦称“万法全书”),就绘录了丰富的擒摔图解,可惜现已遗失。但在明末清初之前,我国擒摔一体的跤法技术已传人日本,经日本民族的改革和发展,演变为相扑和揉术。

我们在对传统拳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到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由福居主持所建立起来的少林武术体系(即十路金刚拳、延寿功、固体法等),初创于北宋初期。太极拳则是在元明时期,由著名道士张三丰创立。而姬隆丰创立的形意拳,则产生于明末清初。董海川创立的八卦掌,则产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另据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记载,赵宋时期,民间已出现了“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和“园拳”。由此可以看出,少林外家拳的初创虽与擒摔跤法的成熟年代同期,但其武术体系并不完善。而内家拳中的代表性拳种,均晚于擒摔跤法的成熟期。戚继光所记载的民间四大名拳,也与擒摔跤法的成熟同步。这种历史现象绝非偶然,究其根本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其一,由于擒摔跤法受到历代朝廷的大力推广和奖励,必然会激发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和兴趣。频繁的竞技比赛,也为擒摔跤法的迅速成熟,提供了实战和总结的平台。但擒摔跤法毕竟是表演娱乐性的活动项目,在其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因偏重于技术动作的技巧性及表演功能,逐渐脱离了内功方面的修炼,也舍弃了拳打脚踢方面的搏击内容,致使这些被舍弃掉的精华部分流落于民间,为民间各拳种的相继产生,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清代初期,封建统治者为了削弱擒摔跤法的技击性,强化其表演娱乐功能,删除了所有反关节的擒拿技术动作。然而,这些被删除的擒拿技术,又被民间武术家们珍藏,散见于各拳种的技击术中,直至清末民初,才出现了“对擒拿”、“金鸡斗”、“七十二把擒拿法”和“一百二十把擒拿法”等演练套路。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武术的历史渊源来自民间,所走的是一条自发性的,曲折坎坷的艰辛之路。中华武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门派和拳种,也就显而易见了。

其二,宋代擒摔较技的成熟,对我国民间武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迪和促进作用。例如擒摔跤技中的倒臂手法,可以说是传统武术中的手法之母。无论是太极拳中的云手,还是八卦掌中的单换掌和双换掌,以及其他各拳种中的手法变化,都是由倒臂手法演变而来的。尤其是擒摔跤技中的圆弧力、杠杆力和借力用力等力学原理的启示,对太极拳(主要指太极拳和八卦掌)的形成及创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代保定跤派的继承者常东升先生,曾把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融汇于跤法之中,创造出适合于实战搏击的“跤法太极”。使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已经领悟到了传统跤法(这里指清代跤法)与内家拳学的密切关系。其实,我们只要认真考察一些较为古老的拳种,也不难发现宋明两代擒摔跤法的遗迹。例如承传至今的“心意六合拳”,即是以“把”喻拳。而“通臂拳”中的六把总扣,则是拿中有跌,擒摔互变。由此可见,擒摔跤技对民间武术的发展,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在谈及太极拳的同时,有必要先行了解一下形意拳。形意拳虽然创立于明末清初,却没有受到擒摔跤法的影响。它独辟蹊径,以内功劲力(争力)为创拳基础,形成了连打带消的五种技击拳法(五行拳)。又以十二种动物的运动特点(十二形),贯穿于五种拳法之中,使其成为风格独特的象形名拳。形意拳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弥补了传统武术在内功修炼上的空白。无论是后世的太极拳还是八卦掌,都吸收了形意拳的内功精华。尤其是对大成拳(意拳)和八极拳的创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常把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统称为内家拳的代表性拳种;而实际上,内家拳学能够得以形成,是形意拳为其铺垫的基础。如果按其贡献和成就来讲,理应排在内家拳三大名拳之首。

关于张三丰创立太极拳之说,至今仍有争议。当我们回顾一下拳术发展史,许多问题就显得明朗了。张三丰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擒摔跤技盛行并成熟的年代。张三丰身为道士,而太极图又是道教崇拜的图腾。更为重要的是,在清代道光年间,李涵虚编辑的《张三丰先生全集》中,便有了张三丰太极拳的明确记载。而杨禄禅赴北京教拳,则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光绪年间)的事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在内功修炼方面,沿用的是古老的吐纳导引术。杨禄禅所传授的太极拳,则吸取了形意拳在“内功劲力”方面的修炼。如果非要讲太极拳流派的话,这两者即可作为流派的划分。

自古以来,武林界大都以门派之称为号召力,即便是单一的拳种,也未出现过以姓氏来冠称拳种的现象。直至清代末年,以姓名来冠称拳种的现象方才出现(如咏春拳、蔡李佛拳),但在同一个拳种的基础上,出现如此之多的姓氏流派,确为举世罕见。这种现象的产生,虽与国内历代的武术热有关,但其所显露的却是中国社会小农经济所固有的自私、狭隘、唯利是图的丑陋心态。对于这种不正之风,光靠说理或行政干预是无用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举办“传统武术散手擂台赛”,邀请那些以姓氏冠称的拳派登台献艺,直接面对外家拳的挑战。在对方拳脚相加的猛烈攻击之下,尽展你的姓氏拳法的流派风范。

最后需要强调一下,太极拳虽为我国的稀世名拳,但也不要渲染的太神秘了。它与武林界的其他名拳一样,既有优秀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并非十全十美,无懈可击。例如外家拳的低盘腿法和地躺腿法,便是太极拳的克星,在内功抗击打方面,太极拳也相差甚远。

标签:漫谈 太极 太极拳 及其 其他 
上一篇:关于杨澄甫仙师赴粤授拳及逝世日期的说明-路迪民
下一篇:柔韧性的重要性-邹雨君
站内搜索

Copyright © 2002-2012 中华气功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64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