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元道真经序
元道者,玄元之上道,黄老之秘也。元和中,孟谪仙降世,其胎亲皆积至诚醇厚,谪仙又至慈敦孝,先感东山陶大通君,先示死生之变,因命执本根焉。本根即元道也。次感南统樊大君,戊戌岁降之,口授此经。故皆大纪枢要,直指长生久视之道,盖黄庭云“至道不烦”矣。
太清元道真经上篇
元道者,老君无上之道也。老君曰:其道有三,上中下也。黄庭道有上中下也。诸道各有三,皆其次也。老君中道与黄庭上道比之,道有此三经,其最上者,元道也。此道至高,虚无玄妙,澹泊无为,动合自然,故学者难窥焉,非上士高机倏然自悟者,不可学也。非惧于死常举于生者亦不可学也。说诸中道多慕上而行之,与此道难合,故久不降焉。若高机上士,特然行之则自得无量也。通易无量。又诸道皆有师奉,皆云犯罚不一,唯此道无诸犯罚,故无师奉。若诸小道,须择山林处,乃可行之,不然者有损也。唯有此道,可以尘世而成之。
鼻引口吐,可以去呼寒热,及可排积元炁。闭炁可以救饥劣,通百关,治万病,非养炁复元也。咽炁可以救虚弱,非自然充满也。行炁可以润肌肤,非常道也。此道归根复本,合于自然,故曰元道。若修成者,坚筋补髓,固护五脏,清利泥丸,安静丹室。六不妄入,三不妄出者,此道也。秽浊尽去,真炁倘佯,身腾太空,上为真人。自古登真者,皆因此道也。
太清元道真经中篇
人者,万物之中至灵,与天地俱生于虚无之始,元炁结而成形,形既将立,则十天神降在人身中,化为神矣。故能成其人矣。既与天地同生于虚无之始,合于天地齐寿。今且,人不能久长者,何也?曰:天地能长久者,盖为温静柔和,不移本性,常守虚寂,湛然不劳,而得自然之道,元真不散,故能久长也。人不能长存者,缘生妄想,移于本性,不执自然,不守其根,自取其劳,常求自益,关机万端,故元炁随欲而消散,故不得长生也。
六根本来虚静,为人自生妄想,六贼所牵,终不得归根。因此六贼:心妄生,目妄视,耳妄听,鼻妄香,口妄言,舌妄味。终不能归根,故不可永存也。归根者,为复元炁之根本也。复元炁之道,别无他法,但降心湛寂而已矣。人常能虚心湛寂,则自然元炁复也。复元炁之法,当以减息为候。心神湛寂,其息自减,减半息,增半寿也。从减息至无息则复元归本矣,故可住世永劫而不坏也。动而有息,静而无息。故无息者,自然之道也。修元道之士,常宜以无息为是,有息为非,无息为常,有息为妄,先以减息为事则易而功多,若不以为事则难而功少,但湛然养炁,则三灵欢然,神魂畅焉,则元炁不习而至矣。
黄庭之道,有三十六慎,每一慎为应,至三十六应乃为半功,又诸道应慎皆多,惟元道总一慎三应则成功也。一慎者,慎其休止也。三应者,三转意也。一转意一百日。第一应一百日,有事可止,无事可减,至此则尘虑自减。虚澹日增,此为第一应也,小功成矣。第二应二百日,忽忽自止为第二转意,至则不食五谷,不嗜五味,无大饥渴,是中功成矣。第三转意者,三百日兀然自住,元道归根,饥渴不至,寒暑不侵,死籍永除,天地齐寿,通世为一周,此是大功成矣。
有事止无事减者,功萌也。此法但有事无事皆可减矣,则元炁渐复也。忽忽自止者,元炁将定也。兀然自住者,元炁已定也。定者,万物皆坏,惟此定身永不动矣。
大君曰:从减息至无息,从无息至定。定者,不取不舍,是无为之定,非执定之定也。得此定者,阴阳自调,四时调离,元炁自满,众神自栖,惠通玄奥。故阴阳调则百病不生,四时离则寒暑不侵,元炁满则永无饥渴,众神栖则兵虎不害,慧通玄奥则万事不生,则自然之道成矣。
大君曰:人之思虑不一者,元炁皆消散,阴魂盛矣。惟此道功成,妄自灭也。纵有所发无不善也,所用无不中也,故有善发,有慧发、通发,皆自然而然也,永无喜怒哀惧惊恶之发也。
大君曰:长生无他。神全、炁全、形全而已。神全虚无,炁全湛寂,形全清静,元炁充积,形永存矣。神炁皆全,故能举形而升仙矣。
住炁兼行炁法
诀曰:调炁减息,其功稍迟,若住炁兼行炁,其功倍也。住炁者,候神安和,久而宁帖,因而住之,至于极者为行通。每候鸡鸣前至寅时,可行五七通,渐渐加至十通,或作意渐增之,意炁俱定即定,恬自极。初可以鼻进,数息便住,至极有益无损,甚微妙也。如此行减息之道,功倍速成。其慎者,吐引大奔。初修之士故未免也,不得不慎,其奔吐宜慎之为妙。
大君曰:住炁可以通百关,开坚滞,治万病,导元炁。若百关通则减息,元炁随意自开,津路流注,元炁与津液所及之处,先化为髓,则永不坏也。
大君曰:减息住炁,以无息为常,定炁为功。若独减息则功迟,若专住炁则难得至于无息。若通百关,兼行炁减息,则元炁自然充盈,其功速倍而成矣。
太清元道真经下篇
下篇无他法,皆言报功。
经曰:但是首篇,不见其文,道成将举乃可见也。言其报功者,报修元道之功也。
经曰:报功之事,皆是仙家灵变,驾驭之灵物,宫阙之异观,饮馔之珍馐,引从之童仆,赏玩之弦乐,以报修行之功矣,万代记录,如茅君九锡为上道又百倍。学元道者,无辞勤矣。
下篇首目约数十篇,所记者五篇,今已录之。
凡饮食触犯,寒暑过差,风湿所及,起居失节,言语散杂,思虑烦躁,此皆损元炁,随所犯轻重,度所减多少,随日而补之不可懈怠。所言减者,损也。所减几日,并是减其实功。修元道之士,深宜慎之。元炁难积而易散,关节易闭而难通,住炁故不可绝,其所减尤宜精至。
凡修,取五更初,起坐梳头,熟通一百余过,披头,隨意导引,摩掣四肢,呵吐浊炁,微微然待元炁调帖,元思虑,心湛寂至微,自然喘息微而其息自减,减至半息增半寿,减至无息元道之功成矣。
古之真人,勤而行之,顷刻无舍者,一年功成矣。若是日行二时之功者,五年成矣。修成此道者,乃为
太极元上真君。此经从古至今,太上传十九人,皆各登仙升居太极,其经不留于世。自大唐元和戊戌岁南统大君因传孟谪仙,孟谪仙转传于世,至虚至妙,遇而秘之,非人莫传,传之则殃及玄远。
赞曰:
有元道兮,虚无之祖,冥涬之根,万经之首。三一之门,说大魁廓,
旨细微尘,杳兮得信,寂兮通神,产其有象,斗宿星辰,论其炁也,
永骨灵根。唯我元道,不澄自皦,浊之不浑,无无之教。至定归根,
元刚发泄,夫物芸芸,三十五分,得一长存,惟我元道,独处为尊。
无象之象,无始之魂,轮转日月,包裹乾坤。圆兮张兮,敦兮复淳,
性善利物,养乎群民,过贪者损,不足者均。自然非有,本合乎人。
摘自米晶子的《炁體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