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到有几个到云南旅游的外国旅客跟导游谈及户撒刀,赞不绝口,兴致盎然。
国外尚且慕名的东西,要是我们自己反为不知,则未免喧宾夺主了。在此,笔者略书数行,并对阿昌族和云南其他兄弟民族致以由衷的敬意。
阿昌族人口只有两万左右,多数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两县。陇川县户撒公社所造的钢刀,就是素负盛名的户撒刀。种类有大刀、单刀、匕首、菜刀、砍柴刀、杀猪刀等。不论哪一种,其质量在西南边界都独占鳌头。据说锻造方法很独特,淬火后再加热,接着放进芝麻油里,回炉后又反复锤炼。如此打出来钢质特优,刀口锋利而又坚韧,刀身弹性非凡。有一种很薄的刀可以曲卷成圈,放开立即弹而复直。多数刀柄镶有黄铜,刀鞘上有“龙飞凤舞”、“二龙戏珠”、“猛虎下山”和“大象穿林”等浮雕,不愧为精巧的工艺美术品。难怪云南各民族、甚至西藏都喜欢使用户撒刀。
有宝刀自然有好手。阿昌族人民有着挥刀跃马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荣历史。如今,他们依然非常爱惜手中的钢刀。家家都有刀,人人能使刀。按照风俗习惯,不管哪家结婚,新郎都要身背单刀,威武雄壮地去迎娶新娘。一把户撒刀,体现了阿昌族人民勤劳智慧、勇敢刚毅的民族性格。
三句不离本行。练武的人说到刀总得论及刀法。阿昌族的刀法和傣、佤、景颇等兄弟民族的刀法都有相通之处,不象汉族和回族那样套路繁多、动作复杂,而以简单、实用和骠悍为其特点。
常用的招数有大刀和单刀的顺手砍,反手劈,上挂下撩反挑,以及截腕、斩头、刺身、割脚等连贯动作。刀力强劲、变化敏捷。常是刀借人力,人仗刀威,碗口粗的树干一劈两截,连劈数棵并不费事。匕首及其它短刀的刀法也与上述大同小异,只是动作幅度缩小,再配以手抓脚踢和靠身的技法。
不管长短刀,飞刀一招,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当然不是象杂技团那种非常精确神奇的飞刀,而是他们长住深山老林,在追逐猎物的劳动生活中,自然而然练就的一种粗中有细的本领。远处窜出一只野兔,“唰”地一刀飞去,往往正扎在兔子身上。要是兔子有人这么大的体积,命中率当然就更高了,难道这不也是
武术吗?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兄弟民族出刀之神速,是令人赞绝的。战国时代,荆轲刺秦王,秦王是半天拔不出剑来。最后,亏得左右提醒他把剑绕到背上,才算拔了出来。如此的惊慌和迟钝,在云南兄弟民族身上是绝对不会出现的。他们出没于山林,向来是身不离刀、刀不离手的。遇有野兽或坏人袭击,都会本能地在刹那之间亮刀出鞘。你还没反应过来,他的刀早已进入战斗状态。再加上他们从小练就的夜行眼和铁脚板,夜间山林作战,诚非常人所能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