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修杂谈
-
马阴藏相以及我的修行感悟
时间:2012-8-11 11:45:58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19425 评论:0关于马阴藏相,我知道的不多,但我愿意把我知道的都告诉大家.
马阴藏相,是我打通全身经脉后出现的.全身经脉打通后,气机涌动的很厉害,如大河奔流,浩浩荡荡.这种现象持续了一两天后,气逐渐平息下来了.平时走路说话时感觉不到气的存在,心静时气机的流动很清晰,我常常感到在头顶喉部胸口丹田会阴处各有一个气团在转动,以头顶和丹田处的感觉最为清晰.我觉得这很象是密宗所说的五轮.
对于马阴藏相,我的感受是JJ会变小,阴囊会收缩,偶尔出现蛋蛋完全缩回腹中.心情平静的时候,我轻轻以下丹田为中心,意守全身,丹田头部两个气团开始旋转跳动,舌砥上腭,口中会出现清而甜的口水,持续三到五分钟,蛋蛋 JJ开始变紧收缩.如果心静如水,我可以有意无意之中一直守住这种状态,蛋蛋最后会完全缩回腹中,阴囊几乎与腹齐平.
我认为马阴藏相出现的原因是炼精化气夺走了滋养阳根的元精.没有了滋养,阳根会萎缩,持续不断地炼精化气最终导致马阴藏相.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心清气和,才能锁住元精不失,心中的各种偏执欲念会破坏心境,必然使精气神散失.
有人问我平时是怎么做的?我的功法其实很简单.参照无为法,白天有事做事,无事就守心中那份清静,晚上打坐,入静后再守静.大道至简,无为法不需要刻意去做,守住心中的清明即可.记的六祖慧能说过:“菩提本无树,灵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祖说的更妙,只有四个字:“道法自然。”自然二字,涵盖了无为的所有内容.无为无他,自然而已.
修无为法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修心养性是根本,贯穿无为法始终.无为法开始时不太好理解,我们可以参考青师傅教给大家的便宜法门---发呆.这个发呆,不是一昧去看,而是从发呆中体会一种心境.发呆时,神识无依,心自然回到最放松、最安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甚至不用意守,全身的气机也会自动流转,使人进入一种类似与打坐的功境中.从片刻的发呆中更进一步,体会到“如常在”,能时刻保持在这种状态里,那就真正进入无为的境界.无为是不是什么都不做?如果你要这么认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平常人遇到问题,情绪起伏不定,难以平息,而无为就是让识神去做事,守住元神处于清静无为之中,自然而然,无为而为,有事便做,境守心中.处在无为状态下,我的感受是大我中好象有个小我观察外面的世界.身外有大千世界,光怪陆离,心中的小我清静无为,观身外世界如镜里看花,不为所动,视眼前所见皆为云烟,但又历历分明.如果有人对此感到难以理解,也可以把这种状态看成是身心非常的放松,通透、自由……
马阴藏相,只是修行中证验之一,希望师兄们摆正心态,不要刻意去追求.道家3600法门,不论修哪一种,只要坚持下去,都可证得心中的大道.生活中我们怀有一颗自省之心,时时鞭策自己,那么行走坐卧便都是修行了.
限于文笔,我就写到这.祝福与大家同在~~
- 相关文章
-
-
11-23练武氏太极感悟-马高峰
-
11-16习练气功的感悟和体会
-
10-26辟谷的感悟
-
10-23教你如何摆放貔貅以及相关风水
-
10-22餐厅风水的布局以及禁忌
-
10-21[景观规划设计图] 我的设计:计量质量测试中心外观、邹平交通局
-
10-20戈洛夫金:我的力量对鲁比奥太强
-
10-17属猪人的婚姻以及命运
-
10-17属狗人的婚姻以及命运
-
10-17属鸡人的婚姻以及命运
-
- 本类更新
-
-
11-16习练健身气功•易筋经心得-李桂珍
-
11-16习练气功的感悟和体会
-
11-12高层中脉开通后的十二种境象
-
9-19辟谷人人可行—介绍贫僧的辟谷经验
-
8-29从事智能功18年的体会-王宝明
-
8-29练蹲墙功的三种感受-贾国珍
-
8-16我练六字决的体会
-
8-13走八卦泥步的体会
-
8-13我练拳五年的几点心得
-
7-16独行侠练张志顺道长金刚功40天练功体会
-
- 本类推荐
-
-
9-5“气”在太极拳练习中的作用
-
9-4周荔裳习武与修德
-
8-30王芗斋为什么不习太极拳
-
8-29功夫源于细节的积累
-
8-28最经典的练拳体悟
-
8-21站桩满1000小时之小结
-
8-19几位功夫前辈的病
-
8-17练架不由衷,累死也无功。再谈站桩的目的,功效和方法
-
8-16练功就要练真功
-
8-13练功的一个窍门一直忘说了
-
- 本类排行
-
-
10-24关于气沉丹田的心法口诀
-
8-11马阴藏相以及我的修行感悟
-
10-21怎样延长站桩时间?
-
10-18站桩新人之站桩百日小结
-
10-18站桩真传一句话是什么
-
10-18站桩的姿势
-
8-21站桩满1000小时之小结
-
8-30王芗斋为什么不习太极拳
-
8-13练功的一个窍门一直忘说了
-
12-1我向王芗斋先生学站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