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修杂谈
-
功夫源于细节的积累
时间:2012-8-29 10:34:45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2409 评论:0有云“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要从整体上出色,就必须使每一个细节做到尽善尽美”。
传统陈式太极拳,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一门学问。由于它内涵丰富、编排细腻严谨,它的拳理拳法涉及多门学科(武术、健身、哲理、心理、生理、体育、养性……),也可以说它是比较难学的一门科学。陈式太极拳一代大家陈照奎老师常讲:“要学好这套拳,必须从难、从严、过细地下功夫。”同时,这套优秀的传统拳,经过先辈们几百年的实践,不断充实、研究、改进,使其拳理拳法体现在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动作之中。我们只有把此拳的规矩、拳理、拳法钻深吃透,并且细心地体现在实践当中,才能达到健身防身、增强应变能力、增强心理健康、启迪思维、拓宽视野、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全面效果。
目前,国内外喜欢这套传统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特别值得欣慰的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喜欢这套拳的越来越多。实践出真知,经本人及我的众多学员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太极拳好!”尤其是这套传统的陈式太极拳确实是好。我搜集了20多本太极拳拳谱,对各家风格、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鉴别,认为这套拳有五大优势。
1.拳架正宗的可靠性。
2.武术本质的鲜明性。即每个拳式都有技击含义,一个金刚捣碓就有25个劲。
3.拳理拳法的哲理性。即每个招式每个动作都符合太极阴阳哲理。
4.适应群体的广泛性。这套拳“男女老少儿童团,各行各业都喜欢”。不仅中国人练,外国人也练。仅从我们这里传到国外的就已达十八个国家。北京的傅大庆同志全家十一口有九口都在练;郑州的弓大鹏,一家三口都在练,他办的传授站,上至80多岁的老者,下至四五岁的儿童都在练;我市长安公园一个81岁的老翁,比我还长两岁,去年开始学这套拳。半年之后,我俩聊天,我问他有什么效果,他说了两句话:“一是体重减了,二是力量增了。”
5.锻练身心的科学性。即“养浩然之气,练通灵之体”。湖南医大帅建中教授来信说:“每打一遍拳,如同服一剂‘活血化瘀’的药。”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脑子紧张,下肢活动少,许多人患上了“现代病”,出现了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肥胖症等等,而练这套拳,就是练低架子,增强下肢力量,加大肌肉力量(现在人们健康的一个标志,就是留住肌肉,减少赘肉)。练丹田内转,关键是松胯,还可减肥、降压、预防和减缓骨质疏松。我们练这套拳,正好符合现在提倡的有氧代谢运动的要求,同时身心兼练,练体格又练人格。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使人的思维富有哲理性,平衡人的心态,让人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下,学会放松,在紧急的情况下,学会沉稳,与人相处时,学会宽容。
实践证明,要想全面体现以上五个方面的优势,必须下功夫,过细地学好练精。可是,为什么有些人练拳多年,甚至几十年,动作仍不规范,水平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练拳者学拳不认真,练拳不细心,钻拳没耐心,粗枝大叶,偷工减料,丢三落四,手、眼、身法、步不到位,许多细节表达不出来,劲点不明,甚至有些动作违背拳理拳法,走形变样,忽略了此拳丰富而细致的内涵。
当年,我学拳时,一是认真模仿老师的外形,守规矩;二是老师讲课时,我发挥自己的优势,认真听,仔细记,明拳理;三是老师拆拳时,我细心揣摩,刻苦练习,要领掌握得准,懂得如何运劲。那么,是否都练到身上呢?直到现在,我还在不断学,不断改,不断充实,不断提高。
根据本人44年来学拳、练拳、钻研拳的经验,要想学好练好这套拳,首先要尊重传统,尊师敬业,求真务实。为此,必须认真、细心地从细节上下功夫,永远当小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把拳理拳法吃透,大小动作合乎规矩,力争把拳练精,达到一个高的水平,做合格的传人(即使不做传人,也会对自己健身、护身、养性有好处)。如何在细节上下功夫?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细抠拳谱,守规矩;
二、精通拳理,找规律;
三、钻研拳法,懂劲道。
正如台湾拳师杜毓泽(陈延熙的徒弟)先生讲的: “要打好此拳,就必须把道理打出来,把劲道打来。”也就是说,使每一个动作都合乎拳理拳法。
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细抠拳谱守规矩
《孟子》有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陈鑫说:“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
陈照奎老师传授的拳谱,是先辈们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不断改进的规矩。一个拳式,几个动作,每个动作之中手、眼、身、法、步、角度、方位,都有明确的要求及其内劲和要领。所以,学拳要先明规矩,细心记、细心体悟老师传的拳谱(即拳规、拳风、拳貌)。手形手法、步形步法、身法、眼法以及整体配合,都要搞得清清楚,一点也不含糊,做到大小动作都要到位,“无缺陷,无凹凸,无断续”。大家特别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规矩。
(一)手形手法
(1)掌形及其变化(不同掌形,不同用法)。如单鞭的穿掌,力点在指尖;金鸡独立的托掌,手掌向上,力点在大鱼际;运手的切掌,横切,力点在掌根外侧;懒扎衣单鞭的定式,掌形下塌外碾,力点在掌根;中盘的右手撩掌,力点在手背;运手一圈之中,手型有六种变化,穿、塌、拥、捌、沉、切等等。
(2)勾手,何时捏拢,何时拥圆,都有规矩。如单鞭,先是五指指尖捏拢,而定式时,虎口要圆,表达内气鼓荡,外形饱满。
(3)刁拿手形,提腕垂指,虎口要圆。
(4)拳形及其特征(内虚外实)。如掩手肱锤,拳形为拇指梢节扣住中指中节,外紧内松,拳有弹性。
(5)肘的要求,一坠、二拥,肘不离肋、肘不贴肋。
(二)步形步法
“根节不明,全身皆空”。“打拳先培根”。(《拳论》)
(1)平行步(不丁不八)。体育原理里有一个人体站立时的“稳定角”,两脚基本平行,这样下盘稳定,腰转灵活,跟拳理基本吻合。我们有些习拳者,打拳八字步太多,应该特别注意。如“倒卷肱”,退步时两脚走弧线;落脚时,两脚前后要骑在一长线上。
(2)弓马分清。如弓蹬步的要求是前腿要弓,膝不能超过脚尖,小腿尽量垂直;后腿蹬,脚跟里侧后下蹬,膝盖内卷,大小腿上撑,胯松,劲力通过腿、腰而发到梢节。
(3)“提足即有用”。我老师讲:“打拳不是走路,只要脚提起来,就有用。”如运手,提脚不是蹬就是插等。
(4)不同步法要分清。如顿步、蹉步、踮步、跃步、盖步、并步、盘步、插步、绊步。
(5)进退。“进要柔,退要促”。(三)身法
(1)上身中正。打拳过程中,要求式式立身中正,左右旋转,不出自己方圆。身子不要跟着手走,不可前后、左右晃,不可蹶臀。陈长兴公,人称“牌位先生”。打拳始终要立身中正。如初收,双手上掤,裆沉,命门后撑,立身中正;掩手肱锤,抖出右拳,左肘后撑,身子要正,不要往前倾。
(2)头要正。杨澄甫讲:“丢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因此,打拳要虚领顶劲,眼睛平视。身法中正,胸腰开合才灵活。防止低头、仰头、歪头、耿颈……
(四)眼神
我老师讲:“眼以看敌为主,余光左顾右盼。”因此,打拳头不要歪,也不要向注视方向拧脖子,眼神要注视对方。如六封四闭,挑右肘时,眼要看右前方,打拳无人似有人。
(五)出手落脚方位角度要一清二楚
如三换掌,掌掌打在右前斜角(东南向);掩手肱锤定式,左肘、右拳发劲的方向为右拳偏右前,左肘偏左后。
有些人打拳“偷工减料”,任意丢劲变形,或添枝加叶。如掩手肱锤,丢双风贯耳劲,拳掌直接下插;玉女穿梭,丢穿掌;六封四闭,双掌不合,肘无力;转体,不先扣脚、拧胯、倒重心;跌叉,双腕未合即跌,未蓄即发;青龙出水,求快而忽略慢蓄动作,这些都不符合规矩。
- 相关文章
-
-
12-17CKF中国功夫争霸赛:宝力高弟子PK泰拳高手
-
12-10WKF世界功夫争霸赛厦门站视频 方便KO对手
-
12-10武林风全球功夫盛典 方便对决马库斯 一龙二战长岛雄一郎
-
12-5武林风全球功夫盛典:一龙二战变装男
-
12-5CKF中国功夫争霸赛:塔伊尔闪电KO 巴特尔进8强
-
12-4湖北省武当田理阳道长2014年巡欧武当功夫教学圆满结束
-
12-3CKF中国功夫争霸赛再燃烽火 巴特尔携老将亮相
-
12-22015年1月31日武林风全球功夫盛典对阵表
-
12-2上海英武功夫馆馆长王斌入选“传递正能量,共铸中国梦”主题邮币册
-
12-1武林风WLF全球功夫盛典1月31日重庆开战
-
- 本类更新
-
-
11-16习练健身气功•易筋经心得-李桂珍
-
11-16习练气功的感悟和体会
-
11-12高层中脉开通后的十二种境象
-
9-19辟谷人人可行—介绍贫僧的辟谷经验
-
8-29从事智能功18年的体会-王宝明
-
8-29练蹲墙功的三种感受-贾国珍
-
8-16我练六字决的体会
-
8-13走八卦泥步的体会
-
8-13我练拳五年的几点心得
-
7-16独行侠练张志顺道长金刚功40天练功体会
-
- 本类推荐
-
-
9-5“气”在太极拳练习中的作用
-
9-4周荔裳习武与修德
-
8-30王芗斋为什么不习太极拳
-
8-29功夫源于细节的积累
-
8-28最经典的练拳体悟
-
8-21站桩满1000小时之小结
-
8-19几位功夫前辈的病
-
8-17练架不由衷,累死也无功。再谈站桩的目的,功效和方法
-
8-16练功就要练真功
-
8-13练功的一个窍门一直忘说了
-
- 本类排行
-
-
10-24关于气沉丹田的心法口诀
-
8-11马阴藏相以及我的修行感悟
-
10-21怎样延长站桩时间?
-
10-18站桩新人之站桩百日小结
-
10-18站桩真传一句话是什么
-
10-18站桩的姿势
-
8-21站桩满1000小时之小结
-
8-30王芗斋为什么不习太极拳
-
8-13练功的一个窍门一直忘说了
-
12-1我向王芗斋先生学站桩
-